通过茶文化品出禅意

文:周浩颖

传说从神农时代开始,“茶”已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中发展开来,距今应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是先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饮料。因而,说茶的故乡在中国,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事。中国的茶文化可追溯到汉代,汉代文人提倡饮茶之道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如在中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他们两位都是早期著名饮茶者。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到了唐朝,“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商品,在丝绸之路的商品中,就包含“茶”。而当时中国社会中,也只有茶这类的商品可以与酒抗衡。唐朝茶艺专家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而其所著作的《茶经》,更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说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的佛教发展十分快速,尤其是禅宗更为兴盛,茶与佛门之
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神养心之作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就选茶作为饮料。如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佛教的典故中说,达摩祖师在南北朝时来中国传法,所传的是释尊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怪诞,但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道一创建丛林,百丈怀海订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则禅文化兴起。


一茶一禅两种法教

与同修们在闲时到学会的茶馆交换学佛心得
和谈天,这也是人生的一乐。

一茶一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其中有同与不同;同样的一物一心的文化,但却是两种法教,其中有无相,不即不离。而这两种文化又同时在唐代兴起,掀起了由饮茶而融入禅味,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他所写的《茶经》,开启演绎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因而发展成农禅并重另类的佛教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在慧严佛学会还没有自己的会所之前,经常要借友好团体的道场活动,能借到的活动道场,地点都十分不便;但是学员们从来没有因条件恶劣而退失学佛之心。特别是在1989年,种种的因缘,使得四处奔波借场地学习的佛学班,因没法得到学习场地,只得再次搬回偏僻的汤申路福泉寺。福泉寺虽然简陋,而当时的佛学班学生已增至400多人,加上前来听经、参加共修法会的人数就更多了,却是以容纳如此众多的人来这里活动。

简陋“茶馆”发扬团体精神

秀娟师兄在茶馆内教导同修泡茶

1990年,第六届华文初级佛学班首次成立了“爱心小组”,组员为了发扬团结精神与强化信徒的凝聚力,在福泉寺旁的几棵大树下的小屋,成立新加坡佛教界有史以来的首间“茶馆”;这意味着慧严佛学会的同修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茶馆”出现后,每逢星期六下午及星期日全天开放,全由佛学会的同学与信众轮流当护法,自发性地为信众提供“品茶”服务,更有些同修发心提供炒米粉及糕点,而茶馆的费用,全由参与者随缘发心乐捐。在茶馆的带动下,有关的活动相对地增加,首先开办的是星期天的“儿童书法班”,并邀请到第四届华文佛学班卢芳稚师兄当指导员,此项活动十分受欢迎。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活动也应运而生,诸如:插花班、中国结编织班等。但是,慧严佛学会经过多次的搬迁,在周边环境改变,因缘不具足导致旧“茶馆”最终还是暂停“歇业”,而“茶馆”也就成了后来同修们“往事只能回味”的永远回忆。

2006年,芽茏35巷的会所拆除重建,2008年11月新会所落成。慧严佛学会有了全新的会所,同时,可以使用的场地也相对地增加了,为了使慧严佛学会的学子们能更好地利用会所的场地,以增长佛教知识及培养宗教情操,经过深思熟虑后,上人决定在六楼拨出一室,重新启动阔别已久的“茶馆”,命名为“云水茶馆”,让佛学会的佛子们有一个与佛教文化接触的场所,同时也能在“茶馆”里交流学佛心得。


品味人生,参悟苦谛

茶与禅是汉传佛教的文化之一,在隋唐期
间,茶与禅是不可分割的。


通过学习茶禅文化的当儿,我们不难了解到禅境和品茶的精神,共
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修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体验和顿悟的归宿。茶之韵味千万种,说不清也道不明,正如禅宗“拈花微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品茶品出味,是一种悟,是得道,故茶中有道,茶中有禅。修禅要参透生死,看破假相,大彻大悟,求得解脱;从茶中的苦味回甘,苦中有甜,无形中让参禅者在茶里品味人生,参悟苦谛。

其实,修禅主要是参出“放”,所谓的“放”,就是人之苦,在于“放不下”,佛教认为“四大皆空”,修行入道在于“须放下一切”,放下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放下一切,方能感受天蓝海碧,水秀山青,日丽风畅,月白星高;如此方能脱离苦海,修成正果。品茶也需“放”,“放下”手中活,偷得浮生半日,“放下”绷紧的神经、“放下”被囚的心性,这就是品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