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访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普陀山、九华山、峨嵋山及五台山

文:编辑部整理

 

虽说许多人都曾走访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特别是佛教徒都因久仰佛教名山,只要有机缘,总会选择走访其中一座名山。其实,许多佛教徒与普通游客没两样,对名山圣地的认识也只是略知一二,更别说是什么“认识”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随着旅行团到访,一般上只有30分钟,扣除到小卖店购买纪念礼品及手信外,实际上的时间还不到20分钟,能了解多少佛教名山的佛教发展史或名寺、古刹的内容,说真的,根本就是一个“空”字,换言之,也就是“一无所知”,也只能向朋友们展示几张在名山前拍摄的照片,充其量对朋友说“本人曾经到此一游”而己。

 

2011年,上人带领第25届华文及第21届英文佛学班,到普陀山参访。福泉庵是印顺导师出家剃度的道场,
并参观了印顺图书馆。

慧严佛学会的宗教顾问厚宗上人,在2011年开始,每一年都带领结业班学生到一座名山参访,认真地了解佛教为何能在中国扎根,全面地了解佛教的流变与发展,加强对佛教的信心。第一个参访的名山是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参与的是第25届华文及第21届英文佛学班;2012年是第26届华文及第22届英文佛学班,到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参访;2013年则是第27届华文及第23届英文佛学班,到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参访;2014年是第28届华文及第24届英文佛学班,参访的是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

 

能有这样殊胜的机会参访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以了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缘。虽说,作为一名佛弟子,对四大佛教名山并不陌生,但是,对中国佛教产生过什么影响,对中国佛教徒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些种种可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每一座名山都有着十分丰厚的历史,如今让我们到四大佛教名山认识佛教传奇事迹,亲身体会佛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佛教为什么能在中国发扬光大的根本原因,而汉传佛教为何又能成为今日佛教的中心。

上人为了让佛子们能更好地掌握“人间佛教”的真正意义,于2011年带领应届佛学班结业生,首先参访印顺导师出家的道场普陀山福泉庵1,顺道走访普陀山观音道场,让我们能亲身体会汉传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开拓学生们对佛教的宏观社会观。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应化的圣地,所以山上的寺院主要是供奉观音菩萨,因而成为著名的观音道场。

一、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

2011年3月,在上人的带领下,首次组团到普陀山参访。这次的参访
目的主要是了解“人间佛教”宗师印顺长老当年出家的道场,让同学们能进一步地了解到“人间佛教”的缘起,同时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上人也带领应届的中、英文佛班结业生到上海玉佛寺、龙华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普陀山福泉庵、普陀山佛学院、普济寺、紫竹林、潮音洞、不肯去观音院、佛顶山阅、慧济寺、法雨寺。特地在普陀山佛学院进行一次座谈交流。

众所周知,“观世音菩萨”所体现的就是人类的慈悲精神,特别是在亚洲人的心目中,这种慈悲精神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也是信众们一生奉行的人生守则。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肠、济世利物,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胸怀,也就成了千百年来,所有佛教徒的精神支柱。

公元七世纪初正是初唐时期,观世音菩萨的精神与教化,也随着中国佛教远传至朝鲜及日本,同时也传入了东南亚各地,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坐标。事实上,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教化的精神,早己成亚洲文化的中坚信仰,也可说是东方人类文化伟大胸襟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结合东方文化中的慈悲与仁义,以及西方文化的博爱来看,表面上来看,所具备的涵义、解释并无太大的差别;但是我们从观世音菩萨化身千亿的意义上,正好相互吻合了这层含意。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济世精神是不容否认的。在大乘佛教的思想里,“慈悲”有两种含义,所谓的“慈”是指父性的“慈爱”,在济世、救人、利物的范围中,含有庄严肃穆的意义。而“悲”方面,含有母性的慈爱,含有抚育万物而不辞其劳的精神。我们仔细观察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所尊重崇高的象征,往往都是以母性来作代表,由此可见在宗教文化中,“慈悲”就是其重要的精神所在。

 

总的来说,观世音菩萨代表着“大慈大悲”,简单的来说,慈悲就是仁慈博爱,把我们真诚的爱心推广到虚空法界,爱一切众生就像爱自己一样,自他不二。观音菩萨以大悲救度为主要的德行,但是蕴藏于大悲之后,
乃是无边的大智,所以在中国佛教界最为流行的《般若心经》,即显示等觉菩萨如观音的大悲与大智的结合,所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最好的表现。观音菩萨由普现色身三昧现起的不可思议变化身,常在十方世界作无边的救济,使苦难众生得到无限的安慰与清凉。

二、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2012年上人带领
第26届华文及第22届英文佛学班,到九华山
地藏菩萨道场参访。

2012年3月9日至16日慧严佛学会二度组团出访,团员主要是第26届华文佛学班及第22英文佛学班结业生,目的地是“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这次参访的古寺、名刹有:九华山的化城寺、百岁宫(万年寺)、大愿寺(古拜经台)、天台禅寺;安庆的二祖禅堂、三祖庙。

地藏菩萨3在佛教中被尊为功德无量、威力无比、智慧深广的化身,信众们都认为地藏菩萨为了普度众生,显现无量化身,遍于十方法界,作种种善事利益众生,是集大慈悲、大智大德于一身的菩萨,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尊崇。因而,九华山也就成了信仰地藏菩萨信众的聚集地。据佛经的记载,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在世尊圆寂后,弥勒佛降世前,主管世间众生的教化。于是,地藏菩萨一直示现于人、天、地狱之中,并发愿要为世间一切众生担负一切痛苦,创造幸福,同时发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方证菩提。”以自我牺牲精神赢得众生的崇拜。

 

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而闻名于世。

九华山的佛教修行倾向表现得非常不一般,包含了禅净结合的特色。也是中国佛教宗派相互影响下禅宗与净宗两大教派的融合。在汉传佛教中,禅宗深受知识阶层的喜,而净土宗则流行于民间。禅宗向来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宗旨,提倡“佛在心中”、“即心即佛”、“自悟自度”、“顿悟成佛”、“现世解脱”之说;更是主张不读经、不拜佛、不崇拜偶像、不脱离世间,认为佛与众生之间存在的区别是“迷”与“悟”之分。也就是“一念迷时即众生,一念悟时即成佛”的意识形态。因而禅宗一直标榜着是具有高度自主意识和自信精神的佛教宗派,主张不靠他力,全以自力获得人生解脱或觉悟。

追溯过去,唐朝中期以后,禅宗与净宗在安徽广泛地流行起来,而且很快就合流,这种情形很快就在九华山得到典型的体现出来。自金乔觉到了九华山之后,大批的禅僧也投奔到他的门下,既修禅功,又传禅法,使得九华山的禅学旺盛起来。更为重要的是禅净两种法门又有许多相似之处,都不重视形式与空间,不注重文字著
述,无形中提供了合流的内在契机,使得九华山形成了禅净结合的特色。

在九华山我们可以理解到佛教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交融特点。事实上,在唐宋时期,佛教与儒家文化全面走向融合的趋势是不容否认的。特别是在九华山这座佛教名山,儒、道文化在这里产生巨大的变化与结合。儒、道文化渗透到佛教思想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特别是佛、儒交融,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就是儒家学者与九华山的僧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到九华山之游所带来的九山儒学热潮之兴起,从而发展儒、佛交融的思想变化。

在中国佛、道原本就是和平共处的,特别是九华山的佛教组织对道教一直都是采取吸纳态度。最为让人称颂的是佛道共处一山,有的更是同居一室,留下不少的“道僧室”遗迹;另一方面,在九华山的佛教殿堂中,除了供奉佛像外,祗园寺、甘露寺、肉身宝殿都有道家的“灵官”,尤其是表经台的大雄宝殿中还把玉皇大帝与
菩萨并列;大愿寺则把玉皇大帝、如来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并列,平起平坐。其实,在九华山的佛事活动中,往往都会把道家的内容体现出来,因而,九华山,即是佛家胜地,也是道家的福地,充分地说明九华山是典型的佛、道、儒交融的场所。

三、普贤菩萨道场峨嵋山

 

2013年第27届华文及第23届英文佛学班,到
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参访。

2013年3月29日至4月6日,慧严佛学会第2 7届华文佛学班及第23届英文佛学班结业生,在上人带领下第三次组团到普贤菩萨的道场峨嵋
山参访,这次参访的古寺、名刹是成都的昭觉寺、宝光寺、乐山大佛、夹江千佛崖;峨嵋山的峨嵋金顶、万
佛顶、万年寺、报国寺。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的代表,也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在《华严经》的“华严三”中,其中一圣就是普贤菩萨,而普贤菩萨代表一切菩萨行愿本体。在佛教所说的娑婆世界中,协助释迦佛弘法的两大助手就是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他们一直默默地帮助如来教导度化众生的事业。

根据《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的记载,普贤菩萨在很久远的过去世,是转轮王的八王子,名为泯图,他在宝藏如来前发下菩提心誓言,许下“上求圆满菩提,下化无量众生”的大愿。他誓言在这个秽浊脏乱的娑婆世界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大乘菩萨道,希望整个世界变得庄严美丽温馨,同时,另外的一万个类似的世界

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也是中
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也变得清净庄严,像光明无垢尊香王的青香光明无垢世界一样。

 

普贤菩萨提出的十大行愿是:1、礼敬诸佛;2、称赞如来;3、广修供养;4、忏悔业障;5、随喜功德;6、请转法轮;7、请佛住世;8、常随佛学;9、恒顺众生;10、普皆回向。

普贤菩萨已经证得清净法身,因而能够不离常寂光佛土而垂形法界济度众生;普贤菩萨常悲愍众生,总是想通过种种方便法门,述说从前在因位上的修行经历来启发、鼓励众生。

通过到峨嵋山的参访,让我们了解到峨嵋山的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中普贤菩萨的思想。普贤菩萨以“愿行”而享誉于世,所谓的“愿行”就是佛教中的理想与实践,这些理论基础来自《普贤行愿品》。峨嵋山佛教的新一代领导人永寿法师表示,他最大的愿望是建立起峨嵋山普贤信仰标志,那就是早日成立“普贤修学体系”。

佛教传入峨嵋山也有1600年,因而,佛教在峨嵋山的发展一直都持着其本身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普贤信仰。到了今日,社会虽然进入另一个全新的时代,社会逐渐转型同样的佛教本身也不断地改进和起了全新的变化;但是,在峨嵋山的佛教依然是保持着自身的特点,就是普贤菩萨精神依旧是存在,并且发扬光大起来,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

2014年3月31日至4月8日,慧严佛学会在上人带领下,第四次组团到中国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参访,团员来自第28届华文佛学班及第24届的英文佛学班结业学生。这次参访的寺院有:大同的云冈石窟、华严寺;忻州的悬空寺;五台山的显通寺、殊像寺、碧山寺、龙泉寺、黛螺顶、金阁寺、南禅寺、佛光寺;运城的普救;
太原的天龙山石窟。

2014年第28届华文及第24届英文佛学班结业
旅行,参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

 

佛教在世界上有五个圣地,而中国的五台山位列其中。但中国本身也有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则位列榜首。凡是对佛教史有点认识的人都知道,据佛教的典籍记载,“世尊早己知道南赡部东北方有大震旦,其中有山名为五台,文殊童子游行后,并为众生说法。”在《华严经》中,有更详细的描述,“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为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游化,常为说法。”佛经所提的“五顶山”、“清凉山”都是五台山的别称。

由厚宗上人带领的结业生参访团,也顺道 参访了世界著名的悬空寺,并在悬空寺下 合影。


文殊菩萨有“智慧第一”的称号,在佛教经典中指文殊菩萨有超凡的才智,端坐五台演教说法,因而,五台山上的显通寺有五方文殊殿,塑制了文殊菩萨的五种德相,而黛螺顶的五文殊殿高居台怀中央,清代乾隆皇帝赐为“小朝台”,使得五台山成为文殊菩萨的殊胜道场。

文殊菩萨是智慧力量的代表,在梵文中文殊菩萨的全名是“文殊师利菩萨”,这就是代表着“具有觉悟本质的众生”,即敢于追求菩提,精进欲求觉悟的众生。因而,在汉传佛教的经典著作中,常称文殊菩萨为“妙德”。由于文殊菩萨早在过去世己成佛,那是因他的悲心与愿力之广大,为引导一切众生脱解执迷愚痴,了悟智慧真谛,勇往直前把美好形象体现在这个娑婆世界里。

文殊菩萨明确地告诉我们,许多自以为自己很有智慧,其实不然,因为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必然是明白事理、知因识果、明辨是非,具有分析正邪能力,又能认识人生的意义与存在价值,突破愚痴暗蔽,摆脱名利枷锁,走向人生正轨、止恶从善、利己利人。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同
时也是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


在大乘经典中,文殊菩萨在佛教的四大菩萨中象征“大智”。并常以智慧开导行者,晓喻为大乘根机的菩萨契入甚深的妙法, 经常用反面、否定、突兀的语言或行动,来开导众生。有关文殊师利菩萨的事迹、行境等说法,皆记载在大乘经典里。于诸菩萨及诸声闻弟子中,不但被列为上首,而且具有最高度的智慧以及证悟到甚深的真理。

资料提供同学:

普陀山:董林美华、叶敦飞、林庆发、
李玉珠、颜梅珍、黄素英、胡爱和、
罗美琼。
九华山:第26届华文佛学班
峨眉山:符爱莲
五台山:陈树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