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佛法概论》培养正知正见
─ 2014年教师节上人开示
文:曾国华(悟尚)、林天梅(智美)
印顺导师著作的《佛法概论》,是在弘扬正知正见的佛法,解决我们修行的问题,主要是表现佛法的气质与精神,叮嘱我们落实“缘起性空”,修习八正道、六波罗蜜。另一方面,“因我们知道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乘与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所以《阿含经》是三乘共依的圣典。当然,《阿含经》经义是不能照着偏执者——否认大乘的小乘者,离开小乘的大乘者的见地来解说的。
慧严佛学会在2014年庆祝“教师节”的盛会上,厚宗上人受邀出席庆祝会,并在会上向《佛法概论》读书会上的同学作了一次佛法开示,讲述了《佛法概论》在学佛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全体出席者对佛法有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以下是上人的开示全文.
1944年导师在重庆北碚缙云山汉藏教理院讲释《阿含讲要》,这本书不叫《阿含概论》改为《佛法概论》,以免被误解为小乘。中国佛教在过去的千年岁月,都把《阿含经》当作是小乘。《阿含经》当然不是小乘,虽然经过部派佛教的增订,但是依然存在着小乘思想,但基本上还是以原始佛教为主。
主旨在说“缘起法”

慧严佛学会宗教顾问厚宗上人在教师节庆祝
会上开示。
《佛法概论》的主旨是在说“缘起法”,而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是悟到缘起而成佛的。对于缘起有不同的看法,声闻佛教与初期大乘的说法就不同:声闻佛教认为缘起是与涅槃对立的,是无常、无我的。缘起是有生有灭,涅槃是不生不灭,这是小乘佛教对缘起的解读。龙树菩萨认为缘起就是空,空就是缘起。声闻佛教认为缘起与涅槃是对立的。即是通过无常、无我而达到涅槃,即是三法印,所以,声闻佛教解读缘起是三法印。龙树菩萨则认为缘起是一实相印,而三法印就是一实相印。
佛教后来的发展,从法性论(空)走向唯心论。唯识说的是染污的心,如来藏说的是清净的心,都是心,这是以心为本体,密教更走向神秘主义。到了中国,解读缘起几乎是如来藏的思想,除了唯识哲学,三论宗受到一些影响,天台宗受到如来藏的影响。
佛说无常、无我是缘起的方法,佛说缘起的目的是涅槃。所以,三法印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了解。三法印是三大理性,其实,真理只有一个,虽然通向真理的无常无我也是真理,然而无常性,无我性,涅槃性都是空性,所以,龙树菩萨说三法印就是一实相印。唯有龙树菩萨才能贯通大小乘的对立与矛盾。
大乘之大,不但是唯识与如来藏所认同的殊胜大,龙树菩萨认为是含容大。所以,小乘是大乘的一部分,大乘能够含容小乘。然而,唯识与如来藏则认为大乘别有法源,所以,大乘比小乘还要殊胜。龙树不认为如此,大小乘同属一根源,只是浅深不同,方便与究竟,了义与不了义而已。以菩提心来修,五乘与三乘共法皆为大乘,这个讲法才是正确的。龙树认为小乘是大乘的方便,以菩提心来净化提升就是大乘,没有别的法源,只是众生的领悟浅深而已。
《佛法概论》的重点是以《阿含经》为主,但重点说明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空)没有矛盾、冲突。三法印是三大理则,为佛法的特征。换句话说,符合三法印才是正确、了义。
三法印:
诸行无常。行,是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即有为法,而有为法是无常的,无常是即生即灭,刹那生刹那灭,没有一刻停留。我们如果当下能够观照无常,很多东西都会看淡一点,不会固执。《四十二章经》说:生命在呼吸间才是体悟无常,佛说这才能精进修行,精进修无常观的人能体会无我得到解脱。以有为法来说,无常是在时间上呈现的变化状态,所以,有为法称为无常法。
诸法无我。是有为法与无为法都是无我,时间与空间都是无我。有为法是造作之法(作法),造作的有为法当然是无常。无为法是不造作之法(不作法)。无为法不造作,不生不灭,所以不能说是无常,但一定是无我的。不造作的法(无为法)是永恒的真理,即是空,所以只能说无我,即诸法无我。所以,诸法无我是佛法的特色,是不共世间宗教,哲学与学术的思想,简单说无我即是空,即是智慧。
要了解诸法无我,就得先了解我。这个我是主宰的意思:
1. 以“小我”来说,即是灵魂。佛教不承认有自我,灵魂。但以俗谛方便来说,可以“我”作为代名词,但以真理来说,不可以说有自我,灵魂。假如有不变的灵魂,我们这一辈子男人,永远的男人,灵魂不会变。佛教没有这么说,佛教说是因缘生,因为缘起,所以,好变坏,坏会变好。“主”是作得了主,“宰”是我可以控制。但是,我们作不了主,没有主宰,我不要死可以吗? 因为一切是因缘而生,所以,佛教说是无我的。我们活在世上,以俗谛说有我,我要吃饭,这没关系,但问题是我们都执著于我,一切以我见、我执为中心,这个才是大问题,不只日常生活如此,我们不相信真理是无我的。

厚宗上人对出席教师节的老师、护法、信众开示。
2. 以“大我”来说,大我就是主宰者,大我在印度称为“梵”,或梵我。但佛教说没有主宰,有主宰者就会有麻烦,我们所有的努力奋斗都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一切由主宰者控制。可是人类的历史、文明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有主宰者就不符合因缘果报。凡是不符合因缘果报的都是迷信、邪见。凡是迷信、邪见都不能断除烦恼,永远是生死凡夫,而否定因果,否定缘起,就是迷信,邪见。
佛教认为没有主宰者

每年庆祝教师节,慧严佛学会的信众都
会到会所与上人及各班级的老师一同庆
祝这个节日,以表示对师长的尊重。
以佛教来说,其实主宰者是三界凡夫,像玉皇大帝相当于欲界忉利天王等,都被想像为主宰者,创造者。其实是人创造出来的,都还是生死凡夫,当福报用尽了就会堕落。这些天人的寿命很长,但没有无我空性的智慧是不能解脱的。何况一个人不讲道德,不讲功德,凭信就可以得永生,实在不合逻辑。所以,佛教说没有主宰者,人类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
无我是没有定性,没有自性、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这种说法就是佛法。什么条件就会有什么现象、条件变化了现象就会变化,这个就是无常变化。
佛教说因缘果报,一切都是可以改变,好的条件多就往好。因缘果报即空,而大乘说空,人无我是人空,法无我是法空,只是从人生观扩大到宇宙观而已。缘起上空是无我,实践上空即是不可得,而在理论上即是空,实践上就是无罣碍、无执著;而无罣碍、没有执著就是潇洒自在,这就是断烦恼,见真理的境地。佛教说无常、无我,目的是涅槃。《大智度论》说涅槃是无常、无我的果,即二印的果。以因果来说,无常无我是因缘,得到的果是涅槃。解脱与涅槃是一体两面的,解脱是有为无漏,涅槃是无为无漏,而解脱的境地就是涅槃。
《大智度论》说:先观无常,弃掉外在的五蕴─我所,其次再观照内在无我,没有自我。这样观照外在是我所,内在是我,没有我,没有我所,就是涅槃。涅槃就是无我无我所,这就是《大智度论》解读《阿含经》的缘起,这是以空间的角度来说。
以时间上来说,以无常来观外在的一切,包括五欲、五蕴都是无常,再来观内在的心即主观,观照诸法的主宰(自我),因为主观的心还存在,必要以无我来观破弃除主观的我。外弃除五蕴,内再弃自我不可得,就可以止息无量无边的戏论,断除戏论体证涅槃,这是龙树菩萨所解读的三法印即一实相
印。
学佛不外学佛三要
我们读导师的书有个好处,导师认同龙树的思想,精通《阿含经》、《大智度论》、《中观》等,所以他不会排斥小乘,而是包容小乘,可以含盖小乘而且超越小乘,最后回归到《学佛三要》,利他
自利,学佛而成佛。
原来整个《佛法概论》是《阿含经》的概论,主题是讲缘起。其实,这是以苦集灭道来说,前面是苦;第二说烦恼、业集,再来涅槃,后面是道;声闻道与菩萨道,只不过用现代立场来组合苦集灭道。苦集是缘起流转门,灭道是缘起还灭门。缘起流转是无常、无我,还灭门是涅槃寂靜。所以,整本《佛法概论》是在说缘起、说三法印。
我们千万不可把《佛法概论》当作学术研究,为了培养我们的正知正见,解决我们修行的问题,依正见修行表现佛法的气质与精神,导师就是典型的模范。我们要秉承导师的意思,落实缘起性空、修习八正道、六波罗蜜、学佛三要。
说到修行有二种:正常道:三学、八正道、学佛三要、六波罗蜜;方便道:念佛号、放生、诵经等间接的方便。
确立正确的学佛目标
很多人把方便的方便变随便,方便当究竟,那就问题大了。所以,我们听经闻法是闻思修,是修慧,直接道,是六波罗蜜,八正道的正见,都牵涉到正常道,绝对不是放生、念一句佛号就去那里,那
是方便的方便。法门无量誓愿学,自修利生绝对不是只学一句佛号就可以了。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经藏这么多,只念一句佛号可以吗?
真正佛教徒,不妨好好的阅读导师的著作,养成正见,以此入门阅读《大藏经》,确立学佛的目标,这对于我们的生命意义,觉悟成佛绝对有好处。我们应该修学正常道的六度:修布施,有财施、法施与无畏施;持戒,持五戒或受菩萨戒利他自律;忍辱,宽恕,包容别人;精进,止恶行善勤修佛道;禅定,一心不乱、静定沉着;智慧,依闻、思、修而证悟,观我法空、心无罣碍、无执无著。这些正常道不会有后遗症,其他方便道看似很简单,但后遗症太多,结果产生一大堆问题。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就要有正知正见,行为端正,依身心健康,做有意义快乐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徒,而且要一直闻思修,净化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