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婚礼与佛化家庭

文:黄明谦(修达)/王美珠(敬珠)

佛教论理的基本原理是缘起,缘起的世间,缘起的众生,而缘起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特殊性与共同性。佛教与其他宗教之所不同之处是,佛法的核心原理就是“缘起”,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而灭,一切都遵循缘起的法则。在《杂阿含经》1 卷二(大正二•一二下)中,佛陀说:“我论因说因……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佛法的重心是放在“有情”生命问题的解决上,同样,佛法的弘扬也要遵循缘起的法则,不能背离缘起。众生是缘起的,众生的根性不同,佛教并不要求人人都要出家才能趋向解脱,就世间来说,就有在家学佛的一类众生,但不论出家或在家者都得修学人天善法的正行,这也是出世圣法的根基,出世间法是建立在人天善法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家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中,出生、成长、成家、立业这是人生的必然过程,其中成家就与佛化婚礼有关了!

 

佛化婚礼之后,一对新人与参加观礼的嘉宾
们,在祝福声中合影。

许多人普遍误会佛教是逃避现实的,是一个没有活力的宗教,是一个让人感到悲观、消极的宗教。造成这种现象之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地理解佛教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所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佛教的教化特色,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的真义,其目的是要引导我们破除短视的“自我偏执”,实现精神上的提升与超越,享“常乐我净”的真实快乐。因而我们常说,佛教的精神就是要让人得到彻底的快乐,追求真正实在的大安乐。

 

国家社会由家庭组成

国家与社会的组成,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基础单位,而婚姻是组成家庭不可缺少的手段。人类之所以能得到延续与生存发展,家庭就是一个核心要素。人类,不论是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都十分注重家庭与婚姻,因而,世界上许多民族都会把婚礼看成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大家都知道,一对新人结婚组织一个新的家庭,对他们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分野,婚礼之后,就意味着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开始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必须依着社会的规律去为生活、为家庭奋斗。

由于现代人有着不同的社会观与价值观,为了留下所谓的“美好”记忆,不惜出尽法宝,以标新立异的手法举行一场婚礼,以为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形式,就能让婚姻变得长长久久;然而这种奢华婚礼,却浪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很多具有良好环保意识之士,提出各种节约的方案,要求现代人不要浪费地球有限的资源。其中佛教界提出了佛化婚礼,除了响应节约能源,减少浪费以外,也解决了人生大事的仪式,而这也是佛化家庭的开端。

佛化婚礼在上个世纪初,由提倡“人生佛教”的太虚大师提出的。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无疑是“惊天动地”的事。我们都知道,宗教对结婚仪式都有一套仪式和一定的规范,然而佛教在这方面的起步太慢,加上对佛教产生的误解,由于有人出家而独身修行,认为佛教只是提倡独身主义,还误会以为佛教根本上是反对结婚,那更别说是什么“佛化婚礼”了。自从太虚大师提出后,人们开始对“佛化婚礼”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总的来说,佛化婚礼仍然是处在启蒙阶段。

婚礼是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生活形式。从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佛化婚礼的角度看,大师真正的目的是要佛教为现代社会服务,通过佛化婚礼把佛教精神引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让佛教真正地与生活相互结合融为一体,使得佛法能体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最终达到佛法人间化、佛法生活化的境地。而人间佛教就是人间生活的佛教化和佛法化,在佛法的指引下,把佛法顺利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把佛教精神建立起来,在生活与工作上建立一个符合佛教的精神面貌。

佛化婚礼是佛教的延续

结婚时采用佛化婚礼,可以让周边的朋友从这种宗教仪式,进一步地认识佛教的入世精神,解除对佛教的误解,从而亲近佛法、生起欢喜心,进而接受佛教。其实,佛教与现实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佛化婚礼,清楚地向世人表明,结婚组织家庭并不是为了淫乐,而是为了人类未来的延续与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佛教的延续,把稀有的佛法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人类可以依佛化生活
并教化众生,塑造出一种全新又完整的佛化世界。

透过佛化婚礼结合的夫妇,他们的精神面貌是受佛陀的感召而建立的;因而,他们的结合必然会在互相尊重、互相礼让、互相关怀、互相体谅下共同生活。因为,佛陀要求他们在这一生将对方视为共同修行菩萨道上的伴侣,一同在以佛法提升生活品质下,创建一个佛化家庭。


佛学班同学参与佛化婚礼

 

厚宗上人亲自为江德志同学与梁春叶同学主
持佛化婚礼。

1 9 8 7年,慧严佛学会首次为佛学班同学举办佛化婚礼,第一届英文班同学黄世良与同班同学智喜在厚宗上
人主持下,举行了首次的佛化婚礼。其他如:1988年下半年,第二届英文佛学班吴文兰及同班同学。1989
年第五届华文佛学班张锦芳和柯美金同学;1990年有第六届华文佛学班江德志和同班梁春叶同学;1993年
有两对新人:陈振顺与刘碧卿同学,以及陈家强与陈明慧同学,在慧严佛学会举行佛化婚礼。


依佛法组成的是佛化家庭,夫妻除了要携手在佛教
精神下组成佛化家庭,同样的,也要在生活中体现出佛教的孝道精神,因而,佛化家庭一定要依据佛法所开示的慈悲感恩的精神来生活。婚后,这就意味着另一个全新的家庭诞生了;换言之,新家庭还会面对两个老人的家庭,那就是父母的家庭及岳父母的家庭。在佛经
中,从来没有要求新家庭把父母的家庭置之脑后,相反的,在《增一阿含经》中清楚地说明:“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既然比丘都报答父母恩,何况我们是在家人。

其实,现代许多人组成新家庭之后,父母及岳父母都会有同样的担忧,那就是有所谓的“娶了媳妇,丢了儿子”或“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感慨。因为,现代人普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家庭价值观起了变化,尤其是年青人对物质生活过度向往,对父母的恩德起了不同的看法而忽视了。我们都应了解到佛教的孝道思想十分明确,莲池大师 就曾经这样说过,“子女之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往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建立佛化家庭的必要性

《心地观经》 也有这样的说法,“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山丘,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由此可见,佛陀开示我们说,父母恩重如山,实难以回报,作为子女的应当生起一颗持久的报恩之心,尽心尽力地奉养、孝敬父母。佛教又提倡不仅要报现世恩,还要普及七世父母或累劫父母的恩德,从此扩展到要报一切众生恩。以今生说,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得以听闻佛法乃至于修证菩提。《分别六处经》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舍,使其学道,累劫精进,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所以尽孝应以佛为榜样,既不能间断又要全面。

华族原本就是一个重视孝道的民族,在华族的传统文化里,就有“百行孝为先”的说法。同样的,佛教对“孝道”十分重视,

关于奉养父母的行为不外有四个层次的做法:

四种层次的孝顺
所谓“物质上的孝顺”,是现今社会上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子女在外独立生活,过得非常不错,他们不是不愿意照顾家中的老人,只因工作等因素,所以相隔两地而无法照顾,只能在物质上满足老人的需求,使他们衣食无忧,但二老的精神可能极度的空虚,这种老人又被称为“空巢老人”,在孝道上可以勉强称为“物质上的孝顺”。

关于精神上的孝顺,即在有限的经济能力下,尽量满足年老父母的基本要求,然而可能还不能达到丰足,但作为子女的已是尽心尽力了。其表现的是对父母能做到细腻周详,讲话与心态十分和顺,让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这种孝顺可以称为“精神上的孝顺”。

这是所有身为儿女的都应该做到的一种孝顺;那就是在物质上与精神上都能与父母和乐共处,达到所谓的天伦之乐,一家人长幼有序,和谐共处,彼此打成一片。在世间而言,这是最美满幸福的家庭,因而可称为“物质、精神具有的孝顺”。

作为一个佛化家庭,如果能与父母一同亲近佛教,
一同皈依三宝,听经闻法,受持五戒乃至在家菩萨戒,让父母能脱离三界的无边苦海,免受生死轮回,或则能百年后安详往生佛国,或则能破迷启悟,同登正觉,这就是出世间的大孝顺。

佛化家庭并不只是推广所谓的孝道,其内容也包括了家庭教育、职业选择、人我关系、养生之道、修行之道、佛堂布置,甚至设立家居图书馆等。总之,在日常生活中凡事都与佛法相应,这必要不断地通过学习佛法,依正信正见的佛法才能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佛化家庭。

一对新人在佛化婚礼结束后与上人合影。


总结


通过佛化婚礼而组成的佛化家庭,当然与没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有
很大的区别;在庄严佛教仪式下组成的家庭,必然要在佛法的指引下,依佛教的精神和睦相处,当然这样的家庭肯定会是一个和谐的家庭。因为,生活在一个真正的佛化家庭里,生活与作息上会依佛教的戒律,不忘修习四无量心,也就是“愿诸有情具足安
乐及安乐因,愿诸有情永离苦恼及苦恼因,愿诸有情永不离失无苦恼之乐,愿诸有情远离爱恶亲疏住平等舍。”祈愿包括我和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依四无量心而熏发菩提心。

 

组成佛化家庭,是在家佛弟子应有的理念,万一由于配偶的信仰不同而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一时之间又无法改变他的信仰时,那么,宗教容忍应该是使双方互相尊重各自的信仰的必要观念。正信固比迷信好,有信仰也比没有信仰好。在如此的情形下,先尊重彼此的信仰,而夫妻还是夫妻;寺院是寺院,教堂是教堂,家庭是家庭。因为,佛教本来就不是家族化的宗教,而是佛陀的教育。信仰佛教当然要坚定,讲究原则,但基于慈悲与包容,佛陀也不阻碍原先已信仰外道的人供养外道,佛陀甚至还对弟子说:“汝当随力供养于彼”,但身为正信的佛弟子,终究也要尽量使配偶信仰佛教才好。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雏形,而社会乃是家庭的集合体。要使社会佛化,必须先从家庭佛化做起。我们假使能够遵守释尊的教导来感化家庭成员,那么家庭的精神生活不难做到慈爱、忍耐、诚实,而物质生活可以做到勤劳、节俭、知足。我们应该以佛教的慈悲喜舍的精神,为家庭、社会服务,那就和善美满了。我们要为社会服务,应先从家庭服务做起。对于自己家里的人若不能慈爱、忍耐、诚实,处理家事倘不能勤劳、节俭、知足,那这个人在社会上做事也就可想而知了。佛教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原则上,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因为能超出世间利欲的人,才能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世间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