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共谱光荣曲
文:林闻得
当我们贫穷困顿时会自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但在面对现实生活的需求和压力下,没时间认真找寻正确的答案时,自然认为追求富裕顺遂可能就是人生的意义。有朝一日如愿以偿,当得到所追求的目标后,又觉得精神空虚若有所失。不同的状况,但也会有一样的疑问浮上心头:人生有什么意义?这样一再地碰到困境,
而人生有很多苦难,那肯定会一直追问,也一直在找寻答案,但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答案就死了!其实,在佛法的三世因果观下,古德说:“活在当下”意思是不思过去和未来,只须止恶行善、活得精彩,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坐标有苦乐善恶
人生犹如坐标,过去的已消逝,未来的还不到,而现在是原点;往右走的如向安乐的、清净的目标前进,而向左前进的如向苦恼、染污的方向靠拢。佛法说:身无危险为安,心无忧恼为乐;而苦恼是身心因逼迫而有痛苦烦恼。为什么有安乐和苦恼的不同?那是由于我们的身心有清净和染污的差别,佛说:“行善得乐,造恶受苦”,所以要离苦得乐,只有止恶行善了!修行要把握现在,从原点出发向右前进,若能一直转染为净,最终就能转凡成圣,问题是:你我在坐标上朝哪个方向直进?

上人与委员们一同观看同学们的精彩演出。
有位哲学教授说:有形可见的是“身”,无形而随时运作的是“心”,无形而有力量决定方向是“灵”。身与心的活动,是人的常态现象,而这样的活动往何处去?则是所谓“灵”来决定了。因此,如果漠视灵性修养,则无论身体如何健康,心智如何卓越,在世间如何功成名就,最后都免不了失去方向感,不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也不清楚这样的一生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人生还有另外一种坐标,在坐标中显示人生的意义,而了解生命的层次才能通达人生的意义:坐标的经、纬度如“世间善”,而坐标的高度如“出世善”。以佛法说“灵魂”就是“我”,由于众生的愚昧无知,不能通达身心五蕴是缘起和合的,所以执著有我或灵魂,而这正是你我生死苦恼的根源,因此,佛法说无我或没有灵魂,体悟无我才能得解脱。“我”指其体常,一、有自在作用的个人或宇宙,梵文原意为气息,后转成“灵”或“我”。
“无我”是对“生命中之不变的灵魂”及“万法的实体”的否定,佛法说两种无我:“人无我”指人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并无“常恒自在的主体(我)”;“法无我”指诸法乃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并无“常恒的主宰者”。一般人依灵魂观念或我见修善,这只能得到世间的有漏善,不能出离三界;以无我修善则得解脱的出世善,若能再以慈悲入世利生,那就是大乘所说的出世上上善了。众生有佛性,因此我们都有一座向善的、无形的坐标,而我们的坐标不只要有经纬度更要有高度,那就不虚此生了。
珍惜过去

每年都有完成三年佛学班的同学结业,上人
在结业典礼上语重心长地告诉完成佛学课
程的学员们,要好好地在把人间佛教洒向
大地。
古人说:“三十而立”。意思是: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该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慧严佛学会在1985年12月成立,至今已步入三十周年了,我们把弘法利生做为使命,并以修学“人间佛教”当达成使命的目标与发展方向。30年来,在人事上,过程有曲折,进程算平顺;在得失中,细节有缺失,整体堪安慰。我们把曲折看做宝贵的经验,视缺失当成必要的反省;对本会而言,人事的平顺就是最好的安慰。本会的成就,都是众多护法的发心成全;我们爱惜现在的成就,更珍惜大家的发心,因为发菩提心才能成就功德。
太多值得珍惜的事情,如感冒了,才知道不感冒的日子多么清爽;生病需要坐上轮椅时,才看见端坐的日子是多么晴朗等;现在身心健康,生活平顺,所以应该珍惜当下,感恩生活。又如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等,值得珍惜的太多了,但不外珍惜人事,依人发心做佛事,因佛事成就功德,所以我们珍惜功德,但更珍惜发心;人因发心而值得别人尊敬,有功德而应该受到赞叹。爱惜出于爱心,珍惜懂得看重,所以对于常人,我们由感谢而重视爱惜,不随便轻弃;对于护法,本会因感恩而特别珍惜,以他们为楷模。唐朝白居易诗:“爱水多棹舟,惜花不扫。”他都能惜花而不扫地了,那佛弟子珍惜众生的佛性不该心存感恩吗?
慧严佛学会成立后,即有很多护法善信默默地奉献,他们发菩提心以心血灌溉这颗幼苗,使我们成长茁壮;往事如烟,但温暖在心,故人飘渺,然功德永存。本会在1991年9月成立教育、文化、慈善、康乐和总务等五个助理委员会,以此协助管理委员会全面推行会务。
五个助理委员会各有五位助理委员,各自督导发心的护法从事会务,前后都有不少居士投入护法的工作;不少人视会场为道场,以做事当修行;人进人出的现象是社团常态,不断不常的演变乃佛门状况;中,受到人事而影响情绪的人是反常,了解有人即有事而不动的人是正常,以佛法持心使反常变正常,应该是护法的重要观念和原则吧!前后有很多人参与,人人做功德;大家一起共事,一起行善;相聚就是有缘,只要有心成全别人的都是善缘,都是走在菩提道上的行者。

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希望,父母带着孩子读儿
童佛学班,就希望在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一颗
佛的种子。
众人一起做功德,本会一直在壮大,多年以来,人多功德大,事繁需叮咛,所以在2014年5月18日,上人提出“关于主委和助委之策划或督导的办法”以便集思广益众志成城,更能做好弘法利生的事业。
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未来是什么意思?过去、现在与未来称为三世,未来,有来生、未来劫等说法,正确的定义:“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2这样不只来生、未来劫等是未来,下一个念头也是未来。所以要展望未来,就得注意了解现在即刻变成过去,而下一刹那马上成为现在,这样唯有活在当下才能展望未来!
展望是估量事物发展的前途,或指对事物发展前途的估量,但只有人类能创作事物,也只有具备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才能使估量变成实际。展望必须心眼配合,眼光向远处看,心智向将来看,若看得越远越久,就发现当下必须具足一些应有的条件才能开展未来。现在缺少基础怎么展望未来,即使有展望也必然失望,所以要先把握当下。有人说:人生是一连串没有答案的问号,别再执著于标准答案,放轻松过生活吧!越放松就越有创造力。以佛法说,我们现在活得有尊严、快乐和意义,就是活在当下,就能展望未来!
以三世因果来说,未来不离现在,现在不离过去,佛说:“行恶见乐,为恶未熟,至其恶熟,自见受苦。行善见苦,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见受乐”3。现在每个人的苦乐状况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离苦得乐的原则:今生有很多苦恼或安乐的人,都必须止恶行善才能离苦得乐;今生苦恼多的人需止恶行善,来生就能离苦得乐;今生很安乐的人也需止恶行善,那今生安乐而来生又能安乐。有这种人生观的人就是活在当下,才能展望未来,而未来必定是有希望的!
佛法说,发心是菩萨,虽然是凡夫菩萨,但已经是一切众生的上首;不但为凡夫,而且为二乘贤圣所尊敬了。经中比喻为如王子初生,就为耆年的大臣所尊敬。所以我们若发菩提心,能为教、为众生奉献,那所做的善事不论大小都是菩萨行。本会发菩提心的护法都是菩萨、将是未来佛,比金银珠宝还珍贵:在世间,贤人已十分难得和重要了,若能聚合贤人做事,则地位等还能屹立不倒呢,如汉、班固《白虎通》说:“虽无道不失天下,仗群贤也”。在佛法中,菩萨更是尊贵、稀有、难得的,而发菩提心是菩萨,已受到二乘贤圣所尊敬了,因为有菩萨才有佛和二乘贤圣。当下要活得精彩,未来就有成功的希望;空谈无益,不如实行,现在应该发心实修,而唯有你我修菩提道才是活在当下、才能展望未来。
人生无常,世事不久都成过眼云烟,而一般人都以虚荣心修善;佛弟子的修行不外止恶、行善、净心,学佛应学大乘,以菩提心修行,应该有成佛的理想,但须从实地下功夫,不把虚荣当光荣,若能群贤共谱光荣曲,则可佛日增辉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