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教育是佛教的传承—慧严教育助理委员会
文:一心
现在的佛教,以华人佛教而论,无疑地比清末民初还兴盛,但从整体来说仍然不尽理想;我们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自问是否有能力凝聚数十万佛教徒一起来庆祝佛陀日,就像伊斯兰教徒到麦加朝圣一样壮观的场面;又若有一位居士遇到苦恼时,其他的佛教徒能主动轮流地前去安慰、鼓励和帮助,像基督教徒自动地对自己主内兄弟般的关怀;倘若佛教徒有朝一日能如此表现,那佛教才是初步的复。然而,佛陀不是教导弟子们六和合吗?佛法不是一再开示我们要慈悲等观众生吗?为什么佛教徒还有这样不对应的表现?这实在是一个大疑问!佛说: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当然,佛教的兴衰有其因缘;具足较多的善因缘,佛教就会兴盛,否则必定衰亡;厚宗上人认为所有兴衰的因缘中,以教育和制度最为重要,因此,慧严佛学会在1985年12月成立以后,就依据这两项来开展佛事,并以此做为弘法利生的使命。
佛法教育是佛教兴衰的关键,属于软体;佛教制度是佛教兴衰的重点,属于硬体。教育和制度有一内一外的关系,二者都很重要,但从理论和所经验到的事实证明,佛法教育比佛教制度更为重要;但一般佛教徒可能有些误解,以为读佛学班即等同接受佛法教育,这种观念只对一半,其实不少人只是读书而已,因为他们上了佛学班并不等于是皈依了,这怎能说是佛法教育呢!教育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内容非常深广,本文只是略谈与慧严佛学会有关的佛法教育。
佛法教育的目的
教育,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非正式的教育,如图书馆、网际网络,以及生活中的经验。一般教育之目的应具有:启迪人类理性,充实精神生活,传递社会文化,配合社会需求,达成自我实现。
讲经、弘法等类似广义的佛法教育,而开办佛学班等属于狭义的佛法教育;其实,这只是佛法教育的方式,而佛法教育的目的是如何促进及推广正信佛教,养成佛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依慈悲心待人处事和觉悟的心行。
什么是正信佛教?这不只是内心信仰佛教,还要求有皈依三宝的仪式,从内外合一中表现皈依的实质,如:信敬供养三宝,信受因果缘起,不信宿命说、偶然说和神意主宰说;依中道生活和修行,而修行要依法不依人;热心护法传教等。
什么是佛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有人认为爱情比金钱有价值等,佛法认为能解脱成佛的心行才有价值;人生观是什么意思?如有人以“真性情”为人生观,佛法认为生死轮回苦,因此以能离苦得乐、转迷为悟的努力才是人生观。如何养成慈悲心?佛法说众生有佛性,佛是已成佛的众生,众生是未成佛的众生,一切生命只有暂时的差别,其本质是绝对的平等,只要有机会学佛最终都能成佛。这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而从此产生普遍平等的慈悲,所以应该彼此尊重和爱护;在面对他人的过失时,确知好坏对错,但内心要能包容和原谅,尽可能以温和的方式劝导,即使必要施行霹雳手段,也该是出于慈悲的成全。觉悟的心行是什么意思?一般说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以实现自我人格的特征,如说: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有至深的知交,有亲密的家人等。但佛教以求解脱或成佛为目的,所以佛法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如此,而是以体悟无我或觉悟心性为特征。
办佛学教育所面对的问题
1982年,厚宗上人只身来新加坡,除了受到出家于台湾福严精舍注重佛法教育和弘法的影响外,当时还亲眼看到本地的佛教界,有如七十年代的台湾佛教界,大都只是信仰敲打唱念的传统佛教而已,内心惊讶并且忧心如焚,想尽出家人的责任,认为要弘扬正法才能振兴佛教,而提倡佛法教育和讲经说法才能弘扬正法,因此除了应聘到一些寺院讲经说法外,即刻在1983年7月正式成立华文佛学班,当时大约有二十多位男女居士就读。
其实,开办佛学班的外在状况不是主要的问题,内在必需具备的条件才是重点,这可以由人、事、地三个部分来说明。以人来说,教授佛法的老师难得,少数适合的老师没空、没心,有空有心的老师,佛法的观念有问题,言行也怪,那只能自己独自教学了。初期,招收学生也不容易,各寺院的信徒多数是老人,而老人和少数的年轻佛教徒也认为不必要读佛学班,若加上皈依师反对,那就可想而知了。
以事来说,除了请老师发心教书外,要找不搞小团体和不分裂团体,又要长期发心做事的护法实在不容易,当然也得亲力亲为了。还有师生之间,法师与信徒之间难免有事,有人必然有事到处都一样,但总不能逃避吧!女人能了解男人和女人,男人却很难了解男人和女人,要妥当处理人事并不容易。
再以地来说,传统佛教道场大都以经忏佛事为主,不会重视佛法教育,不可能提供固定和长期的空间来讲经或开办佛学班。若佛事兴隆的道场,更怕信徒读了佛学班后,成了别家道场的信徒;因而,就更不可能借用这类道场做为佛法教育的场所了。
关于华文佛学课程
为了持续开办佛学班,以此做为弘法利生的基础,上人在1985年12月成立了慧严佛学会,1983年的佛学班改称第一届慧严华文佛学班,只修读二年。1984年以后的华文佛学班都修读三年,但后来发现许多学生的佛法认知不足,学习上有点困难,效果也不太好,所以到了1986年7月正式成立了启蒙班作为入门,由已结业的学生教授,加上原有的初级班、中级班与高级班,形成慧严四年制的佛学班课程。
佛学班为什么编为四年制的课程?依据什么编定的?当初的原意是:以啓蒙班做为学佛入门,而初、中、高三级佛学班是正式课程。启蒙班的课程重点就是“启蒙”,教导一些重要又容易误解的名相、节庆、观念和事物等。另外,依据印顺导师所著的《成佛之道》做为教科书,并依此书的道次编成初、中、高三级佛学课程:即以该书〈五乘共法〉章为主,其他类似的资料编成初级佛学班课程;其他如以该书〈三乘共法〉章和〈大乘不共法〉章编为中级和高级佛学班课程等。本佛学班会以《成佛之道》做为教科书,本会又以此书的道次做为信行佛法的指南,因为认同《成佛之道》的内容、观念和道次,既契机契理,又有全面、浅深系统,在处于这个佛法思想混乱、自我宗派意识偏颇,强化个人崇拜的现代佛教中,本书实在是一本教导佛弟子修学佛法的最佳论典和指南。
其它的佛学课程
新加坡独立不久,当时的教育状况是:早期接受华文教育的人多过接受英文教育的;独立后,政府决定以英文作为唯一的官方行政语文,导致新加坡人以英文为第一语文的事实,受英文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这是必然的趋势。作为一个伟大宽容的宗教,本会也关心接受英文教育源流的信徒,及重视他们的佛教信仰,所以在1986年除了开办四年制华文佛学班以外,也正式开办了第一届英文佛学班。
随着岁月的流逝,前来参加各种活动的信徒或老了或结婚生子,他们慢慢地理解学佛的真义和利益,自觉地带着儿子或孙子来参加活动,时常有老中青少一起出现的景观,实在使人感动,但总觉得不太理想。有什么办法能妥当地解决或安顿这种问题呢?上人想:本会以佛法教育为主,那不妨开办另类的佛学班吧!所以在1995年7月,教育助委会正式开办周日儿童佛学班,课程是六年制度;后来又增加幼稚班一年及二年级,形成八年课程的制度;小一和小二是“人天乘佛法” 小三和小四教导“小乘佛法”,而小五和小六教授“大乘佛法”;同年的7月,第一届乐龄佛学班也正式开课,任何人都可报读,定于每星期日傍晚上课,课程也分初级、中级与高级三年制。课程的内容也是依《成佛之道》的道次编成,也是由华文、英文佛学班的结业生发心教导。
华文佛学班的影响
本会所开办的佛学班,主要是以在家人为教导对象,而且纯粹办佛学,这可说是新加坡佛教界的创举,历史也最长久,所以对本地佛教界与社会多少产生一些影响或冲击,这可以从以下的情况来见证本会开办佛学班是成功的!
佛学班所收的学生越来越年轻,受较高教育的佛教徒也相应增多,使得整体富有朝气,具有知识化、时代化和青年化,彼此容易相互沟通和关怀;即使是年老的佛教徒也接受正信佛教,多少去除迷信的行为,在修养和气质上略有改进,无形中影响自己、家人和亲友对佛教的观感;因为修读佛学班,佛法知识和信行多少提升或加强了,所以比较能坚定自己的佛教信仰,而对抗外道的诱惑和传教;在本会修学佛法而结业或未结业的人众多,有不少信徒得到佛法的受用后,知道感恩护法,明白什么是无相布施,已能去除你为我念经超度,我才供养你的贸易式信仰,彼此保有相当的程度和尊严,已类似西方宗教的奉献程度。
其实,有好些人上了佛学班,从佛学教育中得到受用的例子不少,其中最特别的是:曾有慧严的结业生对上人提起,她读了本会的佛学班后,对佛法增加了信心和兴趣,就到别处再继续修学佛法,这原本也是好事,但该道场的人说,在别处“三皈依”的不算、也不殊胜,要重新行“四皈依”的才算、才殊胜!令她非常质疑,上人听了也很惊异。若依据他们的言论来说,那么南传信仰者算不算是佛教徒?那些没有“四皈依”的中国过去历代高僧、居士是不是还能称为佛教徒?那没有“四皈依”的龙树菩萨、无著、舍利弗、玄奘等圣贤还纯正殊胜吗?据说这种说法的门派很兴旺,还有不少慧严的学生呢!这可说是读佛学班意外的盲点。其实四皈依或五皈依也只是三皈依,只因极度强调自己所信的教法最殊胜,不自觉地养成邪见以致毁法谤人!看来是因没读过《印度佛教史》所致,也没从1959年3月17日成千上万的大活佛、大法王、西藏人跟随达赖喇嘛流亡印度的事件中得到教育或教训,只强调没经过“四皈依”是不行的,因为他们大都是经过“四皈依”或“五皈依”的,更自称所信的法门最殊胜、法王的神通最广大,但却敌不过普遍贫愚的事实和共业!
今后华文佛学班所面对的问题
修读佛学班是入佛法门的最佳选项之一,过去发生的问题是:许多结业生仍然不了解基本的佛法;有些缺课太多不听劝告也要结业;更多的人是缺少全面的佛法观;当然有些人听了曲解佛法;有些人误以为读了佛学班后,已有足够提供修行的知识,从此不思长进:这些都是开办佛学班急待注意和解决的问题。时代在,人心也在变,以教育来说,现代新加坡的年轻人大都受英文源流的教育,对于那些受英文源流教育,却喜欢读华文佛学班的人来说,要想办法设计华文和英文对照的佛学课程;当然最直接的办法是办好英文佛学班。
今后开办佛学班,比以前增加更多不利的因素,那就是师生的来源问题。以佛学教师说,过去佛教界大都不重视培养人才,除了私心或短视外,最严重的误解是实修就好,不必读佛学;有些道场跟本就不接受读佛学也不想培养人才,只需靠着重金礼聘别人栽培的人才即可,偏偏就有人应聘;做事必须人才,而人才必要经过艰辛的培养,但不少所谓的人才,大都是与培养他的道场理念不合,才离开团体,另谋出路自行发展;本会严格要求有修为的未来接班人,以及希望能找到丰富正见的佛学教师,这不只是本会今后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佛教界的严峻问题。
乐龄班学生正在上课
结论
在西方,教育的起源受到宗教组织的巨大影响:神职人士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学校体系。日本的教育起源与宗教有着密切相关,想要学习的孩子就要送去“寺子屋”(意为庙宇小屋)学习如何
读、写日文;其教育和佛教关系十分密切,是值得中国佛教借镜并发扬光大。
开办佛学班与就读佛学班是为了佛法教育,为了修学佛法,但并不是读了佛学班就能成为有教养的佛教徒。事实上,在修读佛学班时,就要正确地消化和吸收佛法,然后在生活中依法修行,以去掉不良的恶习和罪行而改成三业清净,需乐观进取抱着助人为乐,不做坏事多做善事,热心护持佛法和积极弘法利生,以此作为修读佛学的表现,这是慧严佛学会开办佛学班和弘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