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进佛三”说起

文:梁元慧

什么是修行真义

慧严佛学会自从成立以来,大家只知道是着重于弘法和佛法教
育,却不知道一向也强调实修的重要性。因为信、解、行、证是学佛的方法,其中,行而不解是盲修瞎炼、解而不行也只是空谈,不论佛教组织或佛教徒个人,都得因信入门,然后必然要解行并重,才能得到学佛的利益或实证。关于这种学佛方法的通途,绝对不会忘记而且一再强调和实行,只是有关修行的观念和内容,由于理解到佛法之信、解、行、证的原义,其中,修行的定义不同于一般信徒的认知,所以没有凸显出来吧了!


近年来,汉传佛教系统的寺院时常举办精进“佛三”或精
进“佛七”,似乎有道场不举办或信徒不参加这类活动的是不重视修行;参加“佛三”或”佛七”当然是修行的一种,何况还是精进修行呢!但要知道修行不是只此一种,而这一种修行还只是方便中的方便法门而已!但因为大多数的佛教徒属于感性的、方便的根机,不重视从闻思佛法中求得修行的正知正见,久而久之把方便法门当成究竟法门了,而由于习气依然,毛病不改,个人的身心也不见得净化,所以很多人讲修行但越修越不行,因而古德施设的方便法门,无形中方便却变成随便了!

什么是修行?世间的事理,若只是听说或自以为是,那是不行的,何况是深广的佛法?可惜许多人都有这种不求正解的毛病!修行,依据佛法说,含有实习、修养、实践的意义。在宗教生活中,欲实现生活上的统制、调节、规定等,就必须借修行以完成之。宗教本来就有信仰与修行的双重要求,因此,以佛法说信仰也是修行的内容,佛教徒希望实现佛陀体验的境界,而专心精研修养;所以,特别重视修行方面,因而发展成各种详细的戒律条文、生活规范与精神的修养方法。


精进修行为那般

依据上面所说,修行含有实习、修养、实践的意义,不只是信仰而已,以此统制、调节、规定身心或知、情、意,使三业纯正净化,以致于体悟真理,解脱烦恼。不论大乘或小乘,实修的人就称为行者,如说从凡夫行者到声闻、缘觉、佛陀的三乘圣者,其间修行虽然有浅深、有成就未成就,但都是行者。参加精进“佛三”或“佛七”的是行者,但以身心净化或受益来确定是否实修,精进“佛三”只是修行方便法门中的方便形式而已!

提到精进“佛三”,那精进是什么意思?所谓精进,就是勇猛进修诸善法,从中了解到两项要义:一是勇猛进修,二是进修诸善法。进修诸善法若不勇猛则不能成事,勇猛进修也可能进修诸恶法,如小偷也很勇猛努力的偷东西,又如日本佛教界,则将不掺肉的食物,称为“精进料理”!所以,佛法说精进,既有勇猛进修又有进修诸善法的含义,简称正精进。

慧严佛学会每年都举行一次“精进佛一”,
出席的信徒十分踊跃。

精进的原意是身心精进,是正精进,指断恶修善之心的勇猛,所以后来的俱舍家以精进为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家以精进为是善之一。在道品中︰或说欲、勤、心、思维合称四如意足;或说信、勤、念、定、慧合为五根及五力;或说欲、勤、念、巧慧、一心为修行五法;或大乘道中,列于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中。

结期法会修什么

近世台湾佛教界盛行“打佛七”,即在七天之内以专念《阿弥陀佛
经》和“阿弥陀佛”的圣号为主,很显然地,精进“佛七”或“佛三”是受到中国净土宗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净土宗形成的制度。其中, 时念佛法就是在七天内专心念佛,这可以从第七世纪善导所著的《观念法门》 一书得到明证,此书就是修学趣入念佛三昧道场的方法。

善导之前可能也有所谓结七念佛或修某种法门,但“佛七”是在七天内专心念佛,可能受到《阿弥陀经》所说一日乃至七日执持名号的意趣,最长达九十日入道场,清净身心,屏除种种恶缘,而不断念佛的启发。

其实,与中国净土宗特别有关的七日念佛,渊源于印度,除了《阿弥陀经》等大乘经典以外,从原始佛教开始就很重视“七日”了,如《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百六十九经说:“昔者毗婆尸佛未成正觉时,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诣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于十二缘起逆顺观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缘生有老死,及纯大苦聚集。纯大苦聚灭”。

本会举办的精进“佛”或“佛三”,其作息大致与一般寺院类似,如法会前一晚,所有参与者入住本会或香山寺,然后在早晨时至5时50分起床梳洗,接着一天的精修,直到晚上9时30分熄灯。精进“佛三”的功课内容与外面的道场有大同小异之处,如《炉香赞》、《赞佛偈》、早晚课念诵经文、《普贤十大愿》、《三皈依》、上供与过堂、拜愿、修大忏悔、静坐、听开示等,由于本会倡导人间佛教,其中也有些不同:如念佛主要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其它早、晚课诵念《心经》、《三皈依》为主;诵经则诵《金刚经》和《普门品》;午供所念的是由印顺导师改写的《供养赞》。

诵经念佛兼静坐

精进修行的正常道是修三学、八正道或六度、学佛三要等,其它的修学都是方便道或易行道;精进“佛一”或“佛三”也不等同精进念佛,前者所修的,除了念佛外还修学别的,而后者纯粹念佛;就以念佛来说也不同,传统佛教以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为目的,但也有道场以念“弥勒”,求生兜率净土为主,而本会所念的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为了感恩、效法、怀念释尊的缘故,释尊是佛法的根源。

精进“佛一”或“佛三”除了开示以外,还有特别安排静坐。禅定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法,“禅”为“禅那”的简称,意译静虑、思维修、定等,现代称为静坐冥想,也叫做禅定。禅起源于印度的圣者,由于气候与环境的关系,常在森林树下静坐冥想,此种静坐冥想即称为“禅那”。

禅定是修行得解脱的主要法门之一,而精进法会中的静坐,大都以数息和念佛为主。数息观,指计算出息(呼气)或入息(吸气)的次数,令心摄于一境,以对治散乱的修持方法。为五停心观之一、八念之一,与“不净观”共称二甘露门,同为初心入道的修法。其效果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九说的︰“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中略)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数息),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身心止息是静,有觉有观是虑,合起来说就是静虑,即静坐冥想,依此得到“寂灭,纯一、明分想”的效果。

皈依忏悔再回向

本会精进“佛一”或“佛三”的内容又有皈依、忏悔和回向,以下分别略说。皈依,有皈投、仰仗、依托的意义。佛教的皈依,即指皈依佛、法、僧三宝。做早晚课诵或精进法会,都以修三皈依为主,印顺导师说:要时时忆念皈依三宝的诸般功德。如一、成为佛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础;三、减轻业障;四、能积集广大福德;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七、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八、能成佛道。

忏悔,即悔谢罪过而请求宽恕。即作罪或犯罪时,皆应忏悔,始得除罪而清净。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说︰“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不论随时忏悔或定期举行忏悔的仪式,或有关忏悔的具体实践方法,依时代、风土、宗派的不同而有异,未有定则,但重要的是悔谢罪过而请求宽恕。

每年的十二月中,慧严佛学会都会组团到台
湾香山寺参加“精进佛三”。

回向,即回转趣向的意思,就是回转自己所作的功德善根以趣向菩提,或往生净土,或施与众生等。这如旧译《华严经》卷十五〈十回向品〉所说的︰“此菩萨摩诃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以彼善根如是回向,令此善根功德力,至一切处”。以大乘说,菩萨连自己的功德,都愿施与给别人。把自己所积的功德,为了别人的幸福,转向给别人,叫做“回向”,这可以说是大乘佛教之博爱精神的发展。

薰修全是为结佛缘

修学佛法以修正常道为上,但时下一般佛寺或信徒大都是修学方便道的,可想而知修方便道的普遍流行了!因此,以当前而论,不论自修或引导众生,必然要知道和善用方便道。行者在修方便道时,不可忘记正常道,并切忌以方便道当做正常道,则可从方便道提升到正常道,或主修正常道而副修方便道,最终都能得到学佛的利益。不论小乘或大乘,为了利生和佛法永存,为了契机必然要利用方便法门:在契理和契机中,应该是契机要符从契理,依据契理做出适当的契机;在正常道和方便道中,以正常道作为学佛的准则,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才施设方便道,而修学方便道必须要时常反思正常道,以免正常变反常,方便变随便的弊病!

本会举办精进“佛一”或“佛三”,既是为了自修,也是为了成就众生,而一切的薰修都是为了缔结成佛的因缘。薰谓薰染,修谓修行。以德修身,如以香薰衣,故称为薰修。若参加精进佛一或“佛三”,以佛法薰染身心,善根必然增长,是未来法身慧命的因缘。所谓结缘,就是与佛法缔结因缘,以为未来成佛证道的诱因。如诸佛菩萨以种种顺逆方便与众生结此因缘,众生虽仅有弹指、散华等微善,亦可藉之而结未来成佛的因缘。佛弟子效法佛菩萨的广结善缘,本会举办精进修行乃是其中的一项。

静坐是三学之一。

文殊菩萨明确地告诉我们,许多人自以为很有智慧,其实不然,因为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必然要明白事理、知因识果、明辨是非,具有分析正邪的能力,又能认识人生的意义与存在价值,突破愚痴暗蔽,摆脱名利枷锁,走向人生正轨、止恶从善、利己利人。在大乘经典中,文殊菩萨在佛教的四大菩萨中象征“大智”,有关文殊师利菩萨的事迹、行境等说法,皆记载在大乘经典里。

在诸菩萨及诸声闻弟子中,文殊菩萨被列为上首,由于具有最高度的智慧,以及证悟到甚深的真理的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