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修学人间佛教
文:傅子森(真舍)
目前,在佛教界讨论最频密的课题就是“人间佛教”。印顺导师可以说是“人间佛教”的领航者,而慧严佛学会又是一所弘扬人间佛教的道场。所以,趁着庆祝成立30周年纪念之际,来讨论修学“人间佛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人间佛教的意义要修学人间佛教,首先必须正确了解到什么是“人间佛教”?
一、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
印顺导师在《佛在人间》〈人间佛教绪言〉指出:“太虚大师在1925年至1926年间,提出了‘人生佛教’。”导师的宗旨有二:一个是为了对治中国的佛教末流,重视“死”和“鬼”的弊端;另一个宗旨是为了显正,正如太虚大师说:“依着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方是时代所需,尤为中国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使世界人类的人性不失,且成为完善美满的人间。有了完善的人生为所依,进一步的使人们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萨行果。
二、“人间佛教”第一次出现在《海潮音》
印顺导师在《佛在人间》〈人间佛教绪言〉也这么说:“人间佛教的论题,民国以来,即逐渐被提起。1934年《海潮音月刊》出过人间佛教专号,当时曾博得许多人的同情。后来,慈航法师在星洲(新加坡)办了一本佛教刊物,名为《人间佛教》。抗战期间,浙江缙云县也出了小型的《人间佛教月刊》。”事实上,那也不过是名字上的更改,其内容与宗旨,可以说是受到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的影响。所以,到了今日,还有些大德认为“人间佛教”就是“人生佛教”。
三、印顺导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
印顺导师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说:“宣扬‘人间佛教’当然是受了太虚大师的影响,但多少是有些不同的。”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约对治来说,印顺导师在《游心法海六十年》中说:“虚大师说人生佛教是针对重鬼重死的中国佛教而言。我看印度佛教的天(神)化情势异常严重,也影响到了中国佛教,所以我不说人生而说人间。”约显正来说,印顺导师在《人间佛教要略》中说:“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教,这一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
四、“人间佛教”与“人生佛教”
约对治来说,太虚大师看到,中国佛教末流的问题,所以他所提出的对治方法,着重在对治中国佛教末流,重视“死”和“鬼”的弊端。印顺导师站在思想史的立场来分析,不但看到中国佛教末流的问题,同时也溯源而上,探究佛教在印度灭亡的主因。所以,导师所提出的对治方法,是从整体佛教上考虑,认为不但要对治中国佛教末流重视“死”和“鬼”的弊端,还要防止佛教在印度灭亡之重蹈覆辙的历史。约显正来说,如前所说,太虚大师在《我怎么摄判一切佛教》文中强调:“使世界人类的人性不失,且成为完善美满的人间。有了完善的人生为所依,进一步的使人们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萨行果。”
五、对“人间佛教”的误解
印顺导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目前佛教界对其真正意义,误会的多过于正确了解的。目前最普遍的是把“人间佛教”,理解为“人间佛教化”。这可能误解了太虚大师的“使世界人类的人性不失,且成为完善美满的人间”的真义。因为想要一个完善美满的人格,那就得净化人生,尽量地度化众生。那就必须“依着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现在佛教界的有识之士,普遍的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希望人类都能修学佛法,离苦得乐,解脱生死。然而,在这过程中一般的做法,以为把佛教世俗化,恒顺众生的欲望,认为这样就是慈悲,就是圆融;只有这样,才能普度一切众生,其实是严重的误解。然而,很多迷妄非佛法的信行被引进佛教,在本地佛教界已经成为事实,而且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以目前的趋势来看,如果佛教徒还不觉醒,一味只求方便,把圣人的境界当成口头禅,认为法无高低,事无对错,下流的方便是慈悲摄受。那么,把那些方便变成的迷信妄行引进佛教,以致满天神佛,看似盛况,其实是堕落。但是这样的佛教,到底是“兴盛”呢?还是已经“名存”而“实”已经“亡”了呢?在讨论修学“人间佛教”之前,对“人间佛教”的正确了解是有必要的。
“正法”的重生
一、在家学佛与生活的问题在家居士生活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成家立业”;所以,在“人间佛教”的讨论课题中,“成家立业”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时至今日,佛教界对这个问题,可以说还没有认真依照经律讨论过,然后提出“可行性”的具体办法。在家居士在无可适从之下,往往以方便或迷信的办法面对这些问题,如此一来,那些看似佛教而实在不符合佛法的行为,就充斥于佛教界了!甚至有些人还妄言只要肯花钱,什么业障都可以消除。
二、普遍流行方便法门
在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高僧。但是,由于“如来藏”思想普遍而长久流传,又结合了许多中国民间信仰,使一般人难以分辨什么才是纯正的佛法,即使是“如来藏”的特色也如此,纵使是“佛教革命大师——太虚”也只能随顺融摄。结果,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就是:“现在是末法时期”。因此,一般的弘法者都以“末法”为理由,大力宣扬“一听就懂”、“再听就悟”、“方便再方便”的“他力法门”。时至今日,方便法门普遍在佛教界流行起来,许多佛教徒见面自然而然地把“现在是末法时代”挂在嘴上,而以勤修方便道共勉。正当中国佛教处于山穷水尽的时候,忽然又柳暗花明,一代佛教泰斗印顺导师诞生了。在众多中国高僧中,印顺导师深刻地体会到佛教随着时间无常的流变,溯源而上,探本清源,从复杂的佛教体系中,直探佛陀的本怀,为我们厘清流变的真相,同时也为我们抉择出一条以“人间佛教”为导,“契理又契机”的康庄大道。这是“佛教正法”的重生,也是全世界佛教徒的福报。
我国人民文化水准普遍提高了,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信徒,能够接受佛陀的本怀。所以,希望佛教界不要再以“末法”为藉口,只弘扬重量不重质的方便法门,而应该“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从重质不重量下手,弘扬佛教的核心思想,那么佛陀的法身慧命,才能继续保留下去,我国佛教才能有光明的前途。若一味的以末法为借口而只弘扬方便法门,尽是充斥着“我不入地狱,你入地狱”的悲情与情绪,那新加坡佛教迟早会走上衰败的道路了。
修人间佛教就是修学菩萨道
一、“人间佛教”是佛的本怀
从上面的讨论中,应该可以理解到,印顺导师的“人间”二字,主要是为了把佛教经二千多年的流变,所产生的弊端纠正(对治与显正)过来,并不是离开“佛法”,另有一个“人间佛教”,因为依释迦牟尼佛本怀的“佛教”,本来就是“人间佛教”,只不过后来被方便而死化、鬼化和天化了。印顺导师不是“人间佛教”的发明者,他只是把佛陀的本怀发扬开来。所以“修学人间佛教”就是“学佛”,只是应该“正直舍方便”,舍弃阻碍发展的方便法门。释迦牟尼佛的因行,是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的。因此,所谓“学佛”,就是要学佛的因行,即是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而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成佛。从释迦牟尼佛时代起,为了各类众生的根机,就说了无数方便。时至今日,尽管我国信众的文化水准都相当高,但未必就能从方便中解脱出来,而直接弘扬释迦牟尼佛的本怀,以避免佛法走向“名存实亡”的困境,这是必先辨别的。
二、菩萨道就是六度与四摄
修学菩萨道,决不是一行一法门而可以圆成的,但印顺导师依大乘佛法而归纳的说:“总摄菩提道,六度与四摄”。菩萨道的旨趣,主要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六度是成熟佛道的要目,四摄是利济众生的方便;所以“人间佛教”的菩提道,也就是六度与四摄了。
三、实修的问题
1. 培养正见与正信也是实修末学曾与修读过三年佛学班的同学们了解过,有好些同学认为慧严佛学会并非久留之地,一般上,他们都认为慧严只重视培养“正见”和“正信”,不强调实修。这样的说法与看法似是而非,其实是对“实修”的误解。道理很简单,在学佛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实修”内容是不一样的。对初学者而言,培养“正见”和“正信”才是我们正确的“实修”内容。或许有些同学,把培养“正见”和“正信”,看的太简单了,以为读了三年佛学班,就已经有了十足的“正见”和“正信”。事实上,并不如此!
2. 五度如盲 般若为导
谈到“实修”,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的〈第五章大乘不共法〉中提到:“六度是成熟佛道的要目”而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三十四中提出:“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般若波罗蜜,简称“般若”,这是圣者的“无漏智慧”,也是“现证慧”的音译。印顺导师在〈大乘不共法〉中清楚地指出“现证慧,‘由修’所成慧进修而‘得’的。修所成慧,是与定相应的观慧。‘修’也不是盲目的修习,又要‘由思’所成慧而有对法义作深刻的思惟抉择,才可以作为观察的所缘。思慧,又要从‘闻’所成慧得来。”换句话说,要成就佛道,如果从“智慧”的角度来看,“实修”是包含了“闻”(多闻正法)、“思”(把听闻的正法转为正见)、“修”(在定中观察,把正见转成相似无漏正见)和“证”(在定中继续观察,把相似无漏正见转成无漏正见——现证慧),这些总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实修”。至于详细的实践方法,是没有公式可代的。除了一些基本的佛学概念,可以通过集体上课来完成,一旦到了“实修”阶段,由于大家根机千差万别,所以“实修”的方法和次第,必定要契机和符合道次,但这可以通过参考印顺导师对于佛法的意见来完成。
3. 印顺导师的佛法著作
由于印顺导师的佛法著作既广又深,别说是慧严刚结业的同学,容易对导师的思想产生误解;即使是一些自认为有修有证的大德,对导师的思想也有所误解,如他们把导师的见解当作是学术研究。
事实上,只要对导师所弘扬的佛法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深思,都会体会到导师绝对不是佛法的学术研究者,而在他的著作中的创见,也绝不是一般学者所能够见其背;他所归纳的修行方法和修行过程的体验,更不是一位无修无证的学术研究者都能够写出来的。所以,没有订出一个固定放诸四海皆准的修行方法(公式),导师只是提出修行的要则与道次,还用心用力在他的著作中为我们厘清佛法的流变,让我们能够看清佛法的根本。他所说的理论不但在教、理、行、证上兼顾,而且有非常详细和深入的开示,也为我们作出了抉择,提示我们在不同阶段各有应修的法门,而且往往都会重点上说出下手处(这些都是从证出教的证明)。如果能正确地了解导师的思想,以正知正见为基础,那我们可以说有了“择法眼”,可以作出抉择所应该修学的法门。至于我们目前处在什么阶段,没有人会比自己更清楚。所以在什么阶段,应该修什么法门,我们自己要有抉择能力,否则我们只能像选择服装一样跟着潮流走;现在流行“念佛”,我们就跟着“念佛”;过一段时间流行“灌顶”,就到处去“灌顶”;再过一段时间流行“打坐”,就到处去“打七”;要不然就一门深入忽略整个学佛的过程而只做一件事。
4. 如何更了解印顺导师的思想
身为一个佛教徒,最重要的实修,可以从参考《成佛之道》的道次开始,认真地理解其中的说法,以便做为深入导师其他著作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不断的把了解到的观念落实到生活上,我们才会逐渐地体验佛法而有受用。佛法的学习,一定要解行并重,那么,理解能够引导实践,实践的体验能够深化理解。当我们有了一些体验,烦恼自然就会减轻,待人处事的态度改变了……等等,我们就会在内心深处对佛法生起很大的信心。这样一来,“信”为“勤”依,从而对善法产生“善法欲”,对“正法”越来越有兴趣,不断地想要去追求。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去参考导师的其他作品,最终还要深入经藏,才是修学智慧的正途。我们读佛学班的时候,考试可以混过去,要正确了解导师的思想,想用混的是绝对进不去的,更何况还要深入。
5. 学佛没有捷径学佛没有捷径
异方便绝对不是捷径,一定要按部就班;如果还没有培养出“正”、“世间正见”和“出世间正见”之前,就想盘起腿来修止修观,简直就是异想天开,缘木求鱼。总而言之,讲到实修,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但是要按部就班、脚踏实地,不论出家人或是在家人,若落入盲修瞎练,那是只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结论
修学人间佛教就是依人修“菩萨行”。真正的佛法一定是“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因此,当我们皈依了三宝,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一定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首先要培养“正信”和“正见”,当我们有了“正信”和“正见”,我们亲近的善知识,有责任为我们“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如果我们还带着“方便”去修止观,或若把方便当随便,没有“走火入魔”就算幸运了,还想开悟解脱无异在做“白日梦”。修学人间佛教是生生世世的事业,重点是要有“正信”和“正见”,我们就能生生世世到人间来,修习“利人利己”的菩萨行;既不会堕落三途,也不会在人间沉沦,这是学佛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