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与现代青年面面观

文:郭虚怀

年轻人有过剩的精力,若不能得正常合理的
发泄,很容易误入歧途。作为一个教育佛法
的组织,开办一些让年轻人能参与的项目是
非常难得的,所以慧严佛学会组成了合唱
团,正是时下青年最好的去处。

佛教从来就没有要求我们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相反的,佛教一直都在强调与我们日常生活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尤其是“人间佛教”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实,人间佛教除了与我们的生活有关联外,甚至是与人的思维、精神生活,包括了对事物的判断,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单是需要人间佛教的智慧,更急需要人间佛教的慈悲来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只有人间佛教的智慧方可提升人的理智;而人间佛教的慈悲更可以美化个人的情感,使得我们在理智与情感上获得正常与平衡的发展。

我们是人,就免不了有感情与理智之分。其实,在我们的心中总是处在时高时低、相互抵消,此起彼落的情况下,更让人不可忍受的是两者之间时冷时热,甚至是冷热无常,简直是水火不相容。每当感情胜于理智时,出现热情无比,甚至不讲道理,只顾个人的感情;然而,一旦理智胜于感情时,可能会出现冷酷无情、刻薄寡恩,只讲法理,不讲人情。

人与人相处,永远是存在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事实。要知道,人的情感是无法主导理智的,同样的,理智也无法主导情感。人生舞台是一个永远没有落幕的悲喜剧场,人的一生,不论是贫是富,永远都是这个舞台的主角,演完喜剧后,接着上演悲剧,在一生中无数次的流转,一直到生命完结时,才能算是到了剧终落幕时。人间佛教没有一般宗教的迷信,也没有科学的偏激,但却蕴藏着宗教的热忱“悲”,同样的也具备了科学清晰的头脑“智”;如何流转在这两者之间,即理智中要含有情感,情感中又要保持理智,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只能是自利利他、实行慈悲、智慧双运,直至二利究竟、福慧具足,自然就会证得无上佛道,成就福慧庄严圆满的人生。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人间佛教”,要循着人间佛教的般若智慧作为依据,从而提升人类的理智,修正科学的偏差,协助科学的发展,甚至驾驭科学这匹野马,使我们明白事理、辨明是非、了知因果、识别邪正、去恶从善,把人生纳入道德正轨,奔向真理之大道。

通过人间佛教,以平等理性的悲愿作为基础,扩展人性的挚诚,激发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情心、正义感,从而融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消融残酷的战争,让人类生活在互爱互利,以人间佛教的理与智平衡发展人生,要求我们解、行并重,自利利他、福慧双修,一同走向佛道。


认识人生自尊自立


谈到如何提升现代青年去理解人间佛教,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
题。要知道,所谓的“青年”就是朝气蓬勃、天真无邪,慷慨热情的一群。现代社会凡是有青年的地方,总是充满朝气与魄力,勇敢与热诚;青年不仅是完整而漂亮的名词,同时也是社会中坚分子、国家柱石、时代先锋、民族灵魂、幸福前途的开拓者,腐败落伍的改进者。现在的青年,不但要认识时代、赶上时代、把握时代、改造时代,还要领导时代。

佛学会有儿童班,让具有佛学知识的年轻
人通过身教言行,让儿童们理解到佛法的
可贵。

现代青年们不断地努力,使得我们的社会比过去进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人类精神文化却越来越苦闷、空虚、落后。因而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当我们的物质文明越来越进步,现代人衣食住行越来越讲究,欲望越来越提高时,随着失望所带来的痛苦越来越加剧。人类的意愿是利用机器来增进生活幸福,可是,最终人竟然变成机器奴隶;人类发明科学,科学却毁灭人类,这正是现代人的悲哀。

尤其是在大都会里,从未间断地在演绎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道理,在这个环节上是没有公理,没有道德和正义;所存在着的是互相妒忌、陷害、永无止息的斗争,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可怜这群处身其间的青年,所体会到的是信而见疑,忠而受谤,谗人高涨,贤士无名,正义不伸的丑恶社会;所面对的却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刻薄寡恩的现实;所过的是不合理、不规则,欠缺康乐而又充满不道德诱惑的生活。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人热情无处宣泄,所谓有理想的又得不到,没理想的又在怨天尤人,最终是沉迷在电脑游戏中,或壮志消沉、自暴自弃、颓废不振、甚至是醉生梦死、吸毒作恶,身心都自我摧残。


我们都知道,青年人是社会栋梁,若是让他们沉沦在不知人生
为何物的意识形态中,长此下去,人类前途何以为堪?为了要拯救这类现代青年,使之自觉自奋,自救救人,除了人间佛教,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方法吗?因为,唯有佛之大智慧,才能使青年认识人生,自尊自立;若不是佛之大慈悲,才能发挥青年本性之至善,而自制自励;非佛之情感与理智兼顾,悲与智同时并运,才能建立青年的理想,完成时代之使命。


其实,人生最宝贵就是认识自己。也只有认识自己的人生,才
能把握自己的未来。佛陀劝导众生,法门无量誓愿学,才能开启无量的智慧,利人利己。因而,青年人一定要努力求知识,勤于学习,吸收其中精华来充实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信仰佛教,研究佛学,以凭藉佛之真理,开拓自己内在的智慧。因为佛学不止可以启示人生真谛,使你认识自己,同时,也让你明白,人本具佛性,自当作佛。那么,佛陀与我,其相虽异,其性无别,十方如来是已成诸佛,我和众生都是未成之佛,成佛之先后取决于时间关系,能不自尊自重吗?既然我们都是未来的佛陀,自当维持佛性之尊严,力争上游,以期早登佛果趣证菩提。


所谓的“自尊”,就是要做到贫穷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
屈,以坚定自己立场。能自重必能重人,正如常不轻菩萨所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样,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内则坚定立场,不卑不屈;外则受人敬爱,不骄不傲,非崇高之人格不可。

发挥人性 自制自励

我们要提升灵性,才能觉悟成佛。首要是发挥人性所潜在的慈爱,
依据人生的意义,去完成人生的责任与使命,做个堂堂正正的人。太虚大师在1938年曾经写过这样的名句:“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2若是屈志降心,仰人鼻息,匐伏钻营,胁肩谄笑,虚度一生,虽活在人世上,也未必能够称得上是“人”,那又怎能觉悟成佛呢?当我们静下心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人生之责任是什么?换言之,是不是能发挥那与生俱来的慈悲心,又或能以天下为己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为天下人之幸福而奋斗,为天下人之幸福而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是不是有像蜡烛一样,为了照亮他人,而牺牲自己。


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时代青年,那是绝对不会浪费生命
与时间,若能以佛陀的意志作为意志,发挥出人性的挚爱,伸手去拯救那误入歧途而沉沧着的灵魂,以理性的慈悲普度众生,一视同仁地理解他人之苦为己苦,也视众生之苦为己苦;这不就是以平等

佛学会开办插花班,通过学习文雅的插花
班,以强化佛教徒的生活品味。

地爱护人类,同时也平等地爱护六道众生了吗?通过这等胸怀可以解除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威胁,同时也解放了人在精神的烦恼与苦闷。若能走到这一步,明显的使自己与他人都共同离苦得乐。如何始能达到这个境界,这也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发挥出潜在人性上的慈悲意识;若我们能接受佛陀所提出的理论,成为一名佛化青年,既可认识自己,同时负起人生的责任,放下个人的忧悲苦恼、成败得失,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再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正义,及“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决心,真心真意地以佛教精神,为广大的信众服务。

建立理想——自救救人
佛教的理想不是建立在乌托邦3的思想上,而是体现在现实社会中。为何这样说,其实非常简单,佛教特别注重悲、智双运,以这个思想去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换言之,即不但要让人认识自己所负起
的人生责任,更要我们建立起人生理想。六祖惠能曾经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通过这句偈语,我们不难体会到身为佛子的我们可从黑暗中找寻光明,从艰苦
中创造快乐,更可以从短暂的人生中开拓永恒的生命,在万恶的现实社会中,建立起理想的家园。

通过不断地寻找、发掘与开创,让我们远离邪恶,去恶从善、对人对事趋近真理,增长智慧、减灭烦恼,扩展慈悲心,提升自利利他的悲愿意识,从而培养佛家提出的十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以十善德行为生活基础,实现佛家所提出的“六度”、“四摄”法门,在生活中体现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毁犯、以忍辱度瞋恨、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慢、以智慧度愚痴;同时不断地净化人心、净化世界。一旦到达这个境界,自然就能化烦恼为菩提,通达生死即涅槃,自然而然地从苦恼世界走向清净世界,那人间又何尝不是西方极乐世界。

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学术界有着崇高地位的大学者梁启超,曾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学习打中国结,也能调剂生活。

一文中提到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这恰恰地说明了佛教之信仰,是智信、是兼善、是入世。所以才能适应任何时代的需要,才能使青年人认识到人生本具佛性,而自尊自立,养成伟大的人格;才能使青年人发挥人性之慈悲,而自制自励,建立利己利人之伟业;才能使青年人建立理想,实现理想人生,自救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