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疑惑及修行的展望

文:林长智

三年的佛学课程让我们认识了基本的佛法,
但是人间佛教却要我们把所学到的佛法应用
到现实生活中,去体悟佛法的殊胜。

自1990年在慧严佛学会接受佛法教育迄今已有24年,这漫长的学佛经历,其间思想上有过不断地激荡及改变,但让我对佛法及修行方向有了新的认识,加深了我对佛教的信念,特别是深读了印顺导师的著作后,在其著作中所提“人间佛教”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确定了我修学佛法的方向。以下谈谈我对佛法的疑惑、初浅的了解和一些看法。

思想的疑惑
(一) 基本的问题
在修学佛法时,我们经常会自问;什么是大乘佛法?什么是小乘佛法?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许多学佛者,有的人因此中断学佛之心。当我们多读佛书时,其实不难理解到佛法中的大乘与小乘的差别,即大乘的修行者(菩萨),因为看到众生的无边痛苦,并以拔除众生痛苦为动机,于是初发菩提心,而以上求佛道及度化众生的信愿作为修行的目标。修行着重在慈悲救济及利益他人为主,自身的修行解脱反而放在次要。《大智度论》〈释发趣品〉中说“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萨于此初发心”。利益他人可由两方面来看:首先是物质方面的利益他人,即是财施。见他人贫困给以衣食或钱财的救济,见他人疾病给以医药的治疗,以及用体力或生命来助人、救人;其次是精神方面的利益他人,即是法施。教授别人知识或技能,帮助贫困的人就业,对忧苦的众生给以安慰,缺乏信心的众生给以勉励。这些世间的财施及法施,能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是趣入出世间法(解脱)的阶梯。小乘的修行者(声闻),偏重于个人的修行解脱,因而厌离心太深,所以不发愿修学利益众生的事业,即使有也不过随缘教化而已。

关于“修学小乘是否可以成佛”的问题,一直是“大乘”与“小乘”佛法之间一个争议性的问题。以《维摩诘所说经》说,即使犯了五无间罪的众生,若罪报结束投生做人,只要修行大乘佛法,也能得到解脱;但是修行小乘佛法,永远无法成佛。如果要成佛度众生就一定要发菩提心,若不发菩提心,即使修什么行,也不是大乘佛法,是不可能成佛的。尽管修禅、修慧、修密、作慈善事业,所作的一切功德,不是落于小乘,便等同于凡夫或外道。一旦发了菩提心,便等于种下成佛的种子,经一番时日,遇到适当的机缘,自然就可以直登佛道了。

也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若修学小乘得到圣果后,再修大乘可以吗?导师在《学佛三要》中曾以水中救人的比喻指出,自己离水上岸,又怎么能在水中救人?声闻人急于求自证,了生脱死,等到一断烦恼,再也不能发菩提心了。《法华经》中的宝珠比喻指出舍利弗等声闻弟子,过去生已经发过菩提心,只因烦恼的迷惑,多生多劫的轮回生死,现在反而去修习声闻小乘法,但一经佛陀的点出,就能不失本心(菩提心),立刻转入大乘法,这是发菩提心的利益。然而,舍利弗等声闻弟子却被痛责为焦芽败种,要费多大的方便,才能使他回入大乘,即使回入大乘,但由于过去所累积的习气,也远不及直入大乘的顺利。

针对是否要先解决自己的生死后,才有能力去度众生的问题。菩萨以出世间的法施,即是引导人发菩提心、种下菩提种子,以后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也能究竟成佛。这种出世间的法施,也是利益他人解脱或成佛的善行,并非自己要先解脱不可;菩萨要在生死中修菩萨行,并非靠佛力就可成就,也并非要自己先了生脱死才有能力去利益众生。菩萨这套长在生死中而能广泛去利益众生的本领,除了坚定的信愿力,长养的慈悲心以外,主要是靠胜解空性。菩萨观一切法是如幻如化,了无自性;菩萨了达生死与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这不同凡夫的恋著生死,也不像小乘的厌离心重,急于脱离生死。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长在生死中利益众生,这种空性的胜解力,要从闻思进而去修习,并依信愿,慈悲来助长完成。

(二) 特殊的问题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看法,认为现在是“末法时代”5,是修习念佛、求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最好时刻;这与“人间佛教”的理念不同。以社会人来看,这是一种消极的看法。我们都知道今日有一部分佛教徒是弥陀净土的修行者,延续传统净土的思想,总是赞叹自己所修的法门,认为是最殊胜的,有如“横出三界”、“径中径又径”、“至直捷”、“至圆顿”等的说法。这些弥陀净土修行者着重于求往生、修来世,即不重视现世菩萨庄严净土的精神;所谓庄严净土,是菩萨修六度万行成就众生,并摄受引导众生也修六度万行,这批同行同愿者,彼此共成法侣、共修福慧、庄严净土,是集菩萨功德所共同实现的,而这正是大乘佛法的真义。所以若只知发愿求生净土,而不知庄严净土,不知净土何来,就把净土看成是神教的天国了。

其实,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是有因缘的,而有不同品类,如《般舟三昧经》所说的念佛法门,却专重于自力的禅观,虽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也要行者得念佛三昧,见佛才能决定往生,为利根上机所修的。一般众生心粗,不易修成念佛三昧,因此,一般净土修行者舍弃或不重视念佛三昧,但这的确是求生极乐净土的稳定法门。除此之外,又如《观无量寿经》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都是修行念佛三昧的过程,这都要专修定慧,才能成就。

虽说到了黄金岁月,同样可以认识及了解人
间佛教的精神与内涵。

作为正信的佛教徒,对时下流传的一种说法,就是只要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针对这种说法,假若没有正知佛法的意趣,必然会产生诸多的疑惑;而只要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思想,正是中国历代净土行者所开发的。他们厌弃世间,不免荒废利生的实务,与净土经典的说法有些出入,如:净土三经之《阿弥陀佛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又如《观无量寿经》也开宗明义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依,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业名为净业。此三种福业,乃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以修净土的人应该随分随力去行善利益他人,使善根增长,福德增胜。可是有些念佛人,以为生死事大,念佛都来不及,那里还有功夫去修杂行,专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得了。有的人更巧辩地说只要能听到阿弥陀佛,就是宿植善根,广修福德因缘了,这是多么大的误解啊!

《观无量寿经》的第十六观,说到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十念也能下品往生。这里是指平生不曾听闻佛法,或一向生在邪见家,陷在恶行的环境里,虽作恶而善根不断的人而言。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的教诲,能心生惭愧,痛悔前非,临终十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即能下品下生。假若一般学佛的居士或出家人,已听过佛法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却依旧在为非作恶,如果自以为临命终时,只要十念就可以往生,更何况我时常念佛;或以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功德都具足了,所以虽在佛法中,不曾修利益他人的功德,严持斋戒,对人、对法颠倒,胡作非为;这样的误解不但不能劝人为善,反而误导人为恶了。

修行的展望

当今身为一位佛教徒,最好依据“人间佛教”的理念修持,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也即是生生世世依人身修学菩萨行,一直到成佛的地步。不求生天,不求证小乘果,这是一条直捷、平坦、稳当人人可学的成佛之道。

首先,学佛要先学习发菩提心,就是见到众生痛苦,犹如自己的痛苦,想方设法救度他们,这是生起大悲心后发愿成佛度众生。初发心者还是凡夫菩萨,有烦恼,智慧浅薄,应该循序渐进,生起
正信正见,那对以下五事必须先有相当的信仰和了解。

一、三宝的威德——信佛、菩萨的威德,具有崇高的智慧慈悲;相信佛法确实有功德,有力量,只要依正法修行,就可以达到究竟解脱或成佛。

二、诸法的真实——世间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因为这一切
都在变化中,都不是永恒的,都不是彻底的;或者说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差别的,充满着矛盾,所以都不是真相。我们要相信在这无常变化及种种相对差别之中,有一永恒不变及平等无差别的真理,如果依法修行,就能得到真理的体验,痛苦的消解,佛、菩萨也是因此而成就的。

三、清净因果——佛弟子都相信因果,例如布施,礼佛,念经等,固然是善的,但因很多人心目中却觉得我能行善,或比其他人布施更多,或有未来能得善果的意念,这些虽然都是善的但有执著,所以不清净;假若能离我执修行,则成无漏的因行,才能得到清净的果报。

四、能得菩提——我们要加强信心,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也能成佛,只要发心修学菩萨道,最终必定成就无上菩提。

五、如来圣教——佛把成佛的方法说出来,并被记载于经律中,相信经律所说,我们要依此去求解行证悟。

其次,身为初学的凡夫菩萨,应以菩提心修学十善行。十善行是:身善行有三,不杀生就是要爱护生命;不偷盗是不要非法得财,进一步施舍;不邪淫是不要非礼,破坏他人家庭的和乐。语善行有四,不妄语是不说谎;不两舌是不挑拨离间讲是非,破坏他人的和睦;不恶口是不说粗话,骂人讥笑人,不说尖酸刻薄的话;不绮语是不说诲盗、诲淫的话,或者毫无意义、浪费时间的话。意善行有三;不贪是应得多少就得多少,少欲知足,不是自己的,不要妄想占为己有;不瞋恨是有慈心、不斗争、不怨恨等;不邪见是学佛要有正见,要相信善恶因果,前生后世,生死轮回,圣人境界——这如阿罗汉,菩萨,佛都能了生死,不要有人死如灯灭的邪知邪见。


总结

我们之所以对佛法有疑惑:或是对佛法的认识不足;或是误解了佛法;或是受到邪见者的误导。就以教乘说,许多佛教徒对于大乘与小乘的同异,有众多的疑惑与争论,其实大、小乘息息相关,这可以从历史和宗教的立场去理解。

参考《大智度论》相关的内容,比较大、小乘的差别如下;小乘自利自为,而大乘则利益一切;小乘以众生空为主,而大乘则说二空;小乘说暖、顶、忍、法四善根为初门,而大乘则以无生法忍为初门;小乘缺少悲愿,大乘强调大慈悲心;小乘以自身解脱为主,随缘度生,大乘以广度众生,然后自度为理想;小乘所得的功德有限量,而大乘却欲尽修诸功德,无有遗余。

每周抽空到佛教道场参与共修,在群体的力
量下,让身心自然而然地沐浴在佛法中,体
会佛法的胜殊。

又如《入大乘论》10卷上指出;声闻之学,仅断结障,观无常行,从他闻法;菩萨则志在断尽一切微细诸习,乃至观一切法空,不从他闻,得自然智、无师智。声闻之解脱,称为爱尽解脱,而非一切解
脱,乃为钝根二乘而权宜而说者;大乘之解脱,为了断尽一切烦恼与习气,从初期大乘经中看出,乃为利根菩萨而广分别说者。依《摄大乘论》说,只要持一句圣号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法,这是别时意趣的方便说。我们生处于当今的世界,不但生活竞争,甚至非常残酷,在精神上极度的空虚和彷徨,若佛教徒终日仅念一句佛号,不能提供世人精神的安慰与指引,怕会引起外人更多的误解,以及修行弘法的障碍。何况净土行者忽略了《阿弥陀经》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正义,更误解释尊入世利生的本怀,因此众多的净土行者有必要正思净土的真义,然后以此修学以符合佛法的实义。

参考资料
1、《妙云集》下编之二《学佛三要》 印顺导师 台北正闻出版社
2、《妙云集》中编之五《成佛之道》 印顺导师 台北正闻出版社
3、《妙云集》中编之一《佛法概论》 印顺导师 台北正闻出版社
4、《妙云集》下编之一《佛在人间》 印顺导师 台北正闻出版社
5、《妙云集》下编之四《净土与禅》 印顺导师 台北正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