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无畏布施精神捐献“血清”

文:鲁菲菲

佛教核心精神是慈悲。因而,佛家常说:“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是作为佛弟子做人、修行的准则。大家都知道,在新加坡捐血是无偿的,同时也无法知道受血者是谁,捐血者的奉献,默默中挽救了一条条的生命,帮助了病者脱离病痛、恢复健康;所以捐血者是在修学“布施”行为上,完全是符合佛陀所说的“修行”。因而,佛教所提出的“布施”是“慈悲”最具体的阐释。

 

每年慧严佛学会都会呼吁同修到学会参与捐
血活动,以体现大无畏的布施精神。

在佛教的经典里,我们没法找到佛陀劝告信众捐血的专文,但在佛教经典中不难找到有关以色身血肉布施说法;此外,佛陀教导作为佛弟子必须要拥有一颗“布施之心”。因为,佛家的“六度”之首就是“布施”,这足以说明在佛家的眼中,“布施”的重要性。佛典中说,布施不仅是舍出身外的财宝,为了更大的慈悲,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把生命都奉献出去,何况是无损健康的无偿献血,这也是在体现无私布施精神。


以实际行动 体现佛家精神


佛教常提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的原
则,按着这种精神去做人,去修行。那么,捐血恰恰符合这个精神。因为,捐血最终的目标是要让病者脱离病苦,早日康复。作为一名佛弟子,就应带头去捐血,以实践佛教的精神。

“血”在佛法来讲是财布施,其精神也是无畏布施,因为,佛家提出三种布施,即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而财布施分“外财”和“内财”,血是人的内财。所以,献血是内财布施。我们出去的血可以挽救别人的生命,让别人得到健康安乐,这就是无畏布施。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去做布施。

捐血就是一种布施行为,能捐出自已的血
液,让他人受惠,那是一种无畏施的表现。

很少人会以内财布施,因为我们对身体的执著(我执)很深,很难放下。学习财布施(内财和外财)可以帮助淡化我执,进而慢慢地放下它。释迦牟尼佛还未成佛时,不时都以钱财、物资、头、目、髓、脑等布施,就算牺牲生命,也不退缩。佛陀这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所以我们不妨从捐血开始学起。

也许有人认为,定期捐血会影响到个人的健康,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方面的指出,每次捐血是以250毫升为基础的,若体重60公斤以上者,每次的捐血量可以达到500毫升。而捐血后间隔期应为两个月;捐500毫升者,则应间隔三个月。但是如果是捐分离血清者,每次的间隔期为两星期。

惠及他人 

健康自己许多人对捐血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疑虑。主要还是因为对“捐血”一知半解所造成的。首先要肯定的是,能够捐出血液的人一定是个健康的人。捐血就像我们在理头发、剪指甲那样,剪了还不是一样会生长出来,唯一不同的是,捐血后,受者是他人,因为用你所捐的血液而活命,这正是自利利他的佛家大爱精神。若按佛家的教义来看,那是利己也是利人,即帮助一位与你没关系的人恢复健康,同样的,也让你得到健康,这就是佛家所说的“种善因得善果。

 

不要存有感恩心理

1991年开始,慧严佛学会每年都举行捐血运动,也是佛学会的一
项常年活动,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虽说一年只有一次,但培养慈悲心的立场来看,每年我们都让同学们了解及学习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布施。其实,慧严佛学会还有许多佛子们并不满足于一年一度的捐血活动,不少同学都会自发地到政府医院定期捐血,发扬无私的慈悲精神。

除了捐献血液之外,还有一种更积极的捐法,那就是捐出“血清”,让更多急须“血清”的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挽救了病危中的生命。这些佛子一直都是在默默地奉献,从未向人表露过,因为他们认为这都不值得让人怀念和感恩的。

慧严佛学会的一位同修李泉裕(大仪)居士,在20多年前开始捐血,每三个月都定期到新加坡中央医院的血液银行献血,从不间断。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改献“血清”,每两周献捐一次。后来,在医生的要求下,只要有病人急需“血清”他都会到医院献捐,但也只在每两周一次的规定中献捐出血清。李居士认为,身为一名佛子,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又不损害健康的基础条件下,每两周捐一次“血清”,那是一种布施;作为佛子能让急需的病人得到救治,那就是在实践佛陀的教导。

 

宗教顾问厚宗上人在捐血现场,亲自慰问捐
血者。

作为佛弟子,扪心自问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布施,那也只有自己才能知道了。因此,《优婆塞戒经·悲品》这么说,“若修悲心,难施能施。”这就是说,菩萨弟子修大悲心,能把常人难以布施的东西布施出去,最难的不是钱财,而是生命、身体。

因而,心存善良,以他人之乐为乐,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与人为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就会光明磊落,心中就自然常有轻松之感。与人为善的捐血行动,能使捐血者获得欣慰、愉悦、轻松和自豪的感受,符合心理养生的需求。

在佛教看来,所有众世都是累世亲人,在无量的生死轮回中,所有的众生都曾经互为眷属,因而,“以众为亲”正是佛教的伟大慈爱精神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