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以智导行”的人间佛教
文:叶美月(心月)、李启文(心取)
人间佛教是建立在人的自觉性上,从推理与求证的过程中,培育出理智的思想。优化的思想,能勘破以自我为主体的狭隘观念,以一切有情为对象,而达到一切众生平等的共同意识,从而引发利乐一切有情的慈悲力量。所以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实践,也是德行的净化,其根源于人通达缘起法则而自然流露的同理心。
《杂阿含经》1 (七八八经)中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经百千生,终不堕恶趣”。佛法教导我们要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犹如人打开眼睛,人类文明的发展,思想起着重大的作用,一旦它有了偏差,人的苦难就接踵而来。当代科技的发展,为物质享受提供了不少便利,在受用物质文明成果的时候,应该反思,这个世界是否因为物质的丰富,生活因此而快乐了!许多人都帶上一张张虚伪的面具,处心积虑地巧取豪夺,人到底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活着,才能免于苦难?2560年前印度伟大的觉者释尊,发现了人生的奥秘,勉励世人勇于追求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现在我们若想寻求现生的快乐,以及未来的解脱,不得不去了解、抉择、实践释尊的教示。
佛教以智慧、慈悲并重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因唯有人才能发挥自觉的力量,禀受佛法,体悟真理,得解脱自在。《增一阿含经》 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印顺导师提倡人间佛教,是依人的力量努力建立“自知,自觉,自作证”的觉醒。然而,从古往今来观之,世间充满了暴疾与仇恨的苦聚,这归根于人在思想上的错误及行为上的染著。《杂阿含经》说:“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不知苦之本际”,这二事又依相依相待的缘起。无明是知见上的缪误,不能理解缘起的法性是无常,无我,寂灭的。依无常说,不知人与人的关系是展转相依,却真实以为一切都是我的,为了满足自我的欲望,不惜以各种手段来达到自我的利益,这样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都与我脫离不了关系。由于不知无我,人常觉得从少到老,自己没有什么变化,其实我们的身体,短短一日之间,细胞已经不断更换了。昨日我的思想,和今天也不可能一样。
但是我们几乎都觉得每一件事物可由自己来控制,我们还不了解“我”外受繁华所诱,内为爱欲所缚,欲望无时无刻都在滋长。依不知寂灭来说,释尊正觉缘起,从法性中体悟没有常住不变,真实的我存在,所以说“无我”,我只是缘起的假名幻想。凡夫不知有情为和合相续的假我,却常直觉“我”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其实“我”只不过是代名词而已。释尊开示有情是和合相续的假我,为了是远离思想上的缪误,跳出有见无见,从自我爱染的系缚中解放出来。
在世界宗教中,佛教是智慧与慈悲并重的宗教;离开了悲智便没有佛教,佛是觉者,那必须有智慧才能觉悟,这样可以说佛教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在一切教典中,释尊处处都在教导人如何培养智慧。缘起性空是佛教的特色,依缘起的生灭,则能通达刹那生灭的“诸行无常”。依因缘和合的有情,了达众缘无实的“诸法无我”。依缘起非有不生不灭的寂灭,亲证无为空寂的涅槃。一切事物均为缘起缘灭大至宇宙,小至微尘,一切都是缘起法,都是一种相依相缘的关系。缘起有两大发展的趋势,一、由缘起而缘生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称为缘起的根本律。释尊从因果的事象中发现,凡存在都不离因缘而独存,所以存在的事物有因、有缘。二、由缘起而“此生故彼生,因有故果有;此灭故彼灭,因无故果无”是还灭律,说明有生的终归于灭,但与灭相对的是因,所以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灭世间”,由此而知还灭也是缘起。依此二种定律,而成立缘起中道的空寂律,“此灭故彼灭”的灭是涅槃之灭,因涅槃本身是无为的不生不灭,中道表示从缘起的因果生灭,
其当体如幻、无实本自寂灭;因而,依空的缘起有,看到世间现象界的生灭,依有的缘起空,看到实相的不生不死,从而建立缘起是含有生灭与不生不灭的道理。如何去体验缘起,并实践中道呢?以观察蕴处界为主,思惟缘起的众生,只是情识上的能知所知,莫不是物质与精神的组合,离开了这些,有情实在没有独存的实体,但生命却有一期的个体性及安定性。这种观察,不掺杂自我好恶的心素,如实观生老病死的变异,乃由众多的因缘条件所和合而成,是无常,无我的。以智慧来处理人际,体谅对方的观点,情绪及需要,依因缘法解决问题;遇到顺境不因此贡高我慢,适逢逆境也无须怨天尤人,对于不合实情的诽谤,更无需介怀。以中道的智慧,将身口意三业,转秽成净,这就能契合于缘起中道的生活。
菩萨发菩提心修行,以慈悲为出发点,肩负不求回报的使命服务人间。深切地体悟到自身的学问,事业,修行等一切所得,无不与有情相关,利生只有义务与责任,没有功利的心态。以布施为例;布施是善行,不过动机的纯洁与否,却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应。一般的布施只是为了自家平安积福,团体做慈善事业,是为了炫耀集团的财粗势众,这样的布施会引起许多烦恼。菩萨的布施以“怨亲平等”,“自他一体”的思想为原则,这才是布施的真精神;爱语,利行,同事皆发诸于慈悲心,表之于行为的德行。人间佛教是解脱人间烦恼的宗教,唯有“六度”、“四摄”的实践才能充实慈悲的内容;把我和我以外的一切扣紧,能摄受众生而不觉得辛苦;不但是现在的一切甚至连过去、未来都和我有关系,既然如此,即能依慈悲而发菩提心,从利他自利中去除我法二执,以无分别心和有情同证菩提。这是思想的进步,解脱了的思想,才会引发身心坚强的行持与进步。
学佛就是了生死开智慧
有利于有情的事都是福德善业,某些人看轻福德,认为学佛好是了生死,开智慧,试问没有福德为资粮,连人身的资格都没有,更別说修行了。所以修学者在开悟以前,对正道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正见佛法不外有人天道,解脱道,菩萨道;将闻熏习所得的知识放在内心思惟,再从观察所得的佛法置于正念、正定中勤加体验,由此产生的般若,才能净化身心,身心的净化表现在自他的和乐。我们修读佛学课程,增长知识的同时,行为上是否也有改变?如文艺界学佛了,能不能把佛法思想发挥到生活的创意上,政教界能不能树立优越的形象,以身作则,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实际上,许多人的行持与佛法在知行方面都背道而驰,也许在他们的心灵中没有受到佛法的潜移默化,而学佛只有在言行上表现出谦卑无我,才能使所学的佛法呈现智慧的光芒,学者若自我如故,习气依然,向亲友硬推佛法,搞得彼此不能融洽相待,这又怎能谈得上自他和乐吗?
加入慧严义工的团队,是受三宝在人间的现实所感召;以前误解佛法缺乏确实的经验去解决现实人生的问题。在慧严上佛学班,经厚宗上人的指导开示,阅读了导师的作品,无形中增长了我们对佛法的信心,尤其是《佛法概论》的朴实及深度,我们学会从缘起的立场看待人事的变化,并能安住于因缘,随分随力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希望有朝一日,学佛者更能明确地理解佛法,从分别观察中融会贯通;“以正见作深密的思考,依思考而立志实现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以发菩提心为志向与工作统一,在自身的机缘中,各尽所能从事佛法的实践与教育,立愿参与这人间佛教的运动,于现生的努力中实现“自知,自觉,自作证的人间佛教”。